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在红果上刷短剧,总感觉哪里不一样了?当你沉浸在那些霸道婆婆或者穿越女主的“电子榨菜”里时,一个叫“搜同款”的按钮悄悄冒了出来。
而这背后,其实是字节跳动正在下的一盘大棋,也就是把这个拥有2.12亿月活用户的巨大流量池,直接连通到抖音的电商帝国。
简单说,这是一场把刷剧用户变成购物大军的实验,可问题是这步险棋,真能走活吗?
把红果推向电商前台,这事儿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一半是被逼无奈,一半是主动出击。
想想看,红果的用户是谁?超过六成是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年龄35岁以上的女性。她们对价格敏感,早就习惯了免费追剧。
平台曾经试探性地推出过7天8块钱的付费会员,结果呢?用户根本不买账。
光靠广告,变现效率太低了。一个电商用户的平均收入贡献可比广告用户高太多了。既然用户不愿意直接掏钱看剧,那就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剧里的东西买单,这听起来是条更光明的路。
另一边,字节的电商大盘子也急需新的血液。去年抖音货架电商的GMV增长了惊人的49%,这么快的增长背后,是对新流量的极度渴望。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又精准又便宜的流量?答案就在自己家里。
今年5月,字节悄悄地把抖音和红果的短剧团队合并成了一个“版权中心”,这步棋,显然是早有布局。红果那2.12亿的用户,尤其是那群与抖音电商目标人群高度重合的大姐姐们,简直就是最完美的“流量活水”。
红果和抖音的电商系统打通得有多彻底?支付、订单、物流,甚至你能在抖音APP里直接查看在红果下的单。这意味着,一个抖音的老商家,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白捡一个超过2亿人的全新曝光渠道。
这诱惑太大了。已经有早期的服饰店尝到了甜头,一件同款商品的转化率竟然高达4.2%,这个数字,比在抖音开个新店要漂亮得多。特别是对那些卖小众产品或者下沉市场好物的商家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一部叫《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的短剧里,一个不起眼的搪瓷缸,3分钟就卖了8万件。还有《季小姐》带火的同款珐琅锅,光是在小红书的销售额就冲到了2200万。财富神话,正在上演。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边看边买”这模式,很容易搞砸用户体验。快手早年就试过,因为太打断节奏而效果不佳。虽然快手在今年7月重启计划后,有短剧单集带货超过60万,但足以说明这条路有多微妙。
红果目前就面临这个问题,系统推荐的商品跟剧里出现的并非完全一致,这种不精准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很多合作的制作方还在观望,他们担心,万一带货效果不好,会不会影响自己原本稳拿的流量分成收益?
这场电商化变革,正在悄悄重塑整个内容创作的链条。过去大家谈的是“内容为王”,但未来,风向可能要变成“带货为王”了。
现在,那些擅长写“植入型剧情”的编剧变得异常抢手。一部剧本的保底稿酬能开到5到12万,最高还能拿到40%的分成。
而且,只要剧还在播,就能拿到全生命周期的分账。据说,改编字节旗下番茄小说IP的剧本,过稿率是原创的5倍,内容源头也被牢牢把控。
演员的收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已经有头部短剧演员的片酬从每分钟1万涨到了3万。未来,除了片酬,他们很可能还能从自己角色带火的商品销售额里分一杯羹。
一部爆款剧,投资回报率甚至能达到惊人的2000%,单月分账超过300万对头部项目来说不是难事。有头部制作公司的负责人直言,带货产生的收入,在逻辑上就必须分给制作方。一场围绕新利益的分配格局,正在形成。
这波红利,不光是专业玩家的盛宴,也给普通人打开了三个门槛不算高的“淘金”机会。
第一个路子,是“拉新”。这本质上是把自己变成平台的“线下地推”。通过你的推广链接邀请一个新用户,第三方平台给的佣金能到12块钱。动动手指,分享一下,赚点零花钱不成问题。
第二个,是做“二剪”。把一部短剧里最刺激、最上头的“爽点”剪成片段,发布出去吸引流量。只要拿到官方授权,做得好的一个月分账能到2万以上。这相当于成了平台的内容分发节点,用自己的剪辑能力换取收益。
第三个,是当“选品达人”。这个玩法更进阶一点。你不需要自己开店,而是像个导购,帮商家从短剧中挑选可能火的同款,然后推广出去。只要有人通过你的链接下单,你就能拿到10%到30%的佣金。这фактически是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销售渠道。
蛋糕看起来很大,但想吃到嘴里,也没那么容易。红果的电商化之路,至少面临着三座大山。
首先是监管的“紧箍咒”。野蛮生长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去年6月,广电总局就实施了备案新规。到了今年2月,更是明确要求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那些靠低俗、擦边内容来吸引眼球的玩法,随时可能被下架,这对极其依赖“爽点”刺激消费的短剧带货是个不小的打击。
其次是创新的“囚徒困境”。短剧行业有个大痛点,就是同质化太严重。市场一旦验证了某种剧本或人设能火,大家就一窝蜂地去复制。
这种路径依赖虽然保险,但长期来看,会严重消耗用户的新鲜感。当满屏都是“霸总”和“甜妻”时,“同款”商品的吸引力自然也会下降。
最后,是巨头们的“围剿”,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小米在今年10月15日推出了无广告的“围观短剧”,百度紧随其后,在16号公测了AI短剧生成平台。
其他电商巨头,像淘宝、美团、京东、拼多多,也都在自己的内容板块里加入了短剧。红果靠“免费”建立的先发优势,正在被快速稀释。
综合来说,红果的这步棋无疑是字节体系内一次极其高效的流量再利用,它完美地将红果的用户基数和抖音的商业化能力结合在了一起。但这更像一场豪赌。它赌的是能在监管收紧和竞争加剧的窗口期里,快速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
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超越“贴片广告”式的简单卖货思维,真正让商品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买单。
对所有盯着这个赛道的人来说,这既像极了2018年的抖音带货风口,充满了遍地捡钱的机会,也可能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胜负,还远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