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表示“鉴于当前债券市场运行平稳,将重启二级市场国债交易”。这一看似平常的表态背后,实则透露出我国货币政策或将迎来新一轮宽松周期的信号。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含义,需先弄清楚央行买卖国债的实质意义。
许多民众对国债存在认知误区,误以为央行购买国债等同于“左手借钱给右手”。这种误解源于对政府各部门职能分工的不清晰。
事实上,国债由财政部发行,本质上是国家向社会公众融资的行为。例如,财政部每月定期发行三年期、五年期储蓄国债,因利率高于国有大行同期存款利率,常出现“秒空”现象。
民众、机构购买国债实质是将闲置资金借予国家,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取利息,这一过程并不创造新增货币,仅是货币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
与财政部不同,央行不承担国家融资职能,其核心职责是调控市场流动性。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关键期,央行政策重心在于扩大货币供应,“回收流动性”在可预见未来不会成为主要考量。央行投放货币的工具多样,既包括公众熟知的降准、降息,也有相对少用的二级市场国债购买。
央行购买国债虽需支付资金,但与普通主体交易存在本质差异。央行支付的资金原本未在市场流通,买入国债后,这些资金转化为市场“新钱”,直接增加货币总量。
以2024年数据为例,央行自8月重启国债交易后,连续五个月净买入国债,累计净买入达1万亿元。相当于五个月里向市场投放1万亿元资金,除非后面卖出国债回笼资金,否则这1万亿元“新钱”将始终在市场上流动,并通过商业银行的借贷派生出更多货币。
但进入2025年1月,交易暂停,主因是国债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态势,收益率持续走低、价格非理性上涨,积累泡沫风险。为遏制过度投机,央行主动暂停购买以引导市场降温。
近几个月来,国债收益率企稳,债券市场回归理性。在此背景下,潘功胜行长宣布重启国债交易,预示央行将重新成为国债重要买家。这一操作本质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前三季度增速为5.2%),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但低于上半年增速及年度目标,反映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为推动四季度经济平稳运行,政策层面需在货币端发力,营造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
另外,央行“放水”的直接影响是推高资产价格。最直接受益的当属债券市场,作为央行直接交易对象,四季度债券基金、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望企稳回升,投资者长期承压后将迎来收益修复。
股市同样将受提振,若叠加可能的降准降息政策,权益类市场资金面将进一步宽松,股指与股价存在上行空间。
不过,市场无需过度担忧“大水漫灌”引发通胀。以国债交易规模为例,预计单月净买入量将控制在1000亿至3000亿元区间,且并非每月必操作。
这种“细水长流”式的货币投放,既能支持实体经济,又能避免物价过快上涨。央行此次重启国债交易,既是对前期政策效果的确认,也是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主动应对,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间寻求更精准的平衡。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