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对外部持续的科技封锁,中国没有被动硬扛,而是依托统一大市场走出了破局路。
一方面,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转内销的广阔空间,稳住了经营基本盘;
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应用场景与协同机制,又为“卡脖子”技术攻关搭建了试错、迭代的平台,让技术突破有了扎实的市场支撑,也让供应链始终保持稳定。
实践见真章:日子里的变化最实在
说句实在话,统一大市场好不好,咱们普通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先看消费这块“压舱石”,过去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6.2%,2024年中等收入群体都突破4亿人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实际购买力算,早就是美国的1.6倍。
这意味着啥?就是你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全,不管是南边的热带水果还是北边的特色干货,隔天就能送到家。
物流成本降下来的好处更直接。
2025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到14%,每创造100元GDP才花14元物流费,比去年同期省了1300多亿元。
商家进货成本低了,咱们买东西自然更划算。
地方上的“拆篱笆”动作更具体,河南鹤壁搞的“分散评标”模式,把4间评标室改成33个独立席位,跨区域跑腿次数直接少了90%,2024年交易额都突破200亿元了。
苏皖交界的两个丹阳镇更方便,以前迁户口得两边跑,现在警务室“一家事两家办”,最快1天就能搞定。
企业的感受更明显。
北京那家开了40多年的悦宾饭馆,成了全国第一个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户,不用注销重办,省了大麻烦。
福建有家石化公司注销,以前得跑7个窗口,现在半天就办完税务、公章、社保等6项业务,办事成本直接砍半。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就是实践自信的硬底气。
道路有一套:管理部门和市场配合得默契
我跟你讲,咱们的统一大市场最绝的,是把和市场的关系捋顺了。不是西方那套“小管理大市场”,而是“有效市场+有为管理”拧成一股绳使劲。
2025年4月启动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一口气清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新版负面清单从117项减到106项,相当于给市场拆了不少“路障”。
管理更像“护栏”不是“枷锁”。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了“五统一、一开放”,从基础制度到监管执法全统一,既不让市场乱闯,也不把路堵死。
就说应对外部科技封锁,咱们不是硬扛,而是管理部门引导企业转内销、拓新市场,同时靠国内庞大的应用场景攻关“卡脖子”技术,相当于换条道照样加速跑。
区域协同的例子更鲜活。
京津冀的信用数据共享了7.24亿条,企业跨区经营不用再“两头报备”;成渝搞了异地信用“一键修复”,56.5万户企业不用跑腿就能恢复信用。
这种“全国一盘棋”的玩法,比各自为战管用多了,这就是咱们道路自信的来头。
理论能站住:外资用脚投票最实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统一大市场已经开始给全球市场经济理论“补漏洞”了。以前那些理论多是欧美工业革命的产物,压根没考虑不同国家的制度差异。
咱们的实践却证明,管理部门这道“护栏”必不可少,用法律护权益、用规则促公平,反而能让市场更活跃。
外资的行动最说明问题。
2025年前三季度,法雷奥在上海建智能驾驶基地,赛诺菲砸10亿欧元在北京搞生产,奥的斯电梯项目铺到34个城市。
瑞银给中国资产超配评级,高盛还预测相关指数两年能涨30%,这都是真金白银的认可。他们图啥?不光是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大市场,更因为咱们的供应链稳、规则统一,做生意放心。
现在五大区域信用合作框架全建起来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都实现了监管互通、数据共享。
就像长三角搞的“信用+”服务,平台能精准评估商家信用,咱们网购也更安心。这些实践都在给传统理论添新东西,咱们的理论自信可不是吹出来的。
结语
统一大市场从来不是“关起门自己玩”,是把家里的“篱笆”拆了,路修平了,让商品、人才、资金自由流动。
从迁户口省时间到买东西更便宜,从企业办事少跑腿到外资主动加码,这自信是干出来的、闯出来的。
接下来只要接着把制度这篇文章写好,中国经济的腰杆只会更硬,给世界的惊喜也肯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