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有企业近300万家,9月日增量惊人!企业再小也有营商环境感受度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为来年埋下种子的好时节。来自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9月,本市新设企业33149家,同比增长22.46%,以日均逾1400家的数量稳步增长。
新设企业的数量与质量,是观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风向标”,优良的营商环境,又是滋养企业茁壮成长的“活水”。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上海新设企业超26万家,继续呈现出国企、民企、外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态势,截至9月底,上海实有企业已接近300万家。
营商环境千万条,企业感受度第一条。注册加速、监管“无感”、服务升温——这是新设企业对上海营商环境的评价,也是上海8年来先后迭代实施1200余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的生动注脚。
再小的企业也有营商环境感受度。 文汇报记者张伊辰摄
软实力:“无微不至”让外资纷至沓来
9月底,《上海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第一条就明确“支持原料创新和应用”。《若干措施》出台还未满月,外资企业就感受到政策“春风”。“我们有望成为首个拿到补贴的企业,获得最高200万元的注册新原料补贴。”拜尔斯道夫集团东北亚董事总经理薛薇给记者报了喜讯。
在薛薇看来,上海营商环境贯穿企业经营周期各个环节。去年11月,集团旗下Thiamidol 630获批成为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的“001号”新原料。这背后历经3年努力,市药监局上门指导,青浦区多个部门组成专班,在注册、备案过程中提供一站式服务,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可谓无微不至。
随着“001号”原料获批,企业信心大增。今年初,拜尔斯道夫集团总部向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注资3142万美元,用于强化本土研发与智能化产线升级,7月妮维雅630系列美白产品获“国妆特进字”批件,9月通过大贸渠道全面上市。“过去这一产品只能通过跨境电商进口,规模受限,如今进入大贸体系后,预计将带来双位数的高增长。”薛薇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得益于无微不至的营商护航,越来越多外资企业选择在上海创业、发展、成长。市市场监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707家,同比增长超12%;1至9月累计新设外资企业逾5500家,持续处于高位。
新实亚新能源汽车(上海)有限公司6月刚刚在沪注册成立,同步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及奉贤工厂,一期投资10亿元。在公司CTO许同盟看来,选择上海是一件毫无悬念的事,这里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全球高端人才汇聚,出海区域优势明显,而且营商环境优渥。据悉,公司首款高端智能商用车已进入路试阶段,11月将推出样车,第二款车将于2026年亮相。
硬支撑:“全球最优”促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设立企业中,紧跟上海发展脉搏的企业越来越多。深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不少企业携重金落户,不仅看重上海的战略视野与产业生态,更被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所吸引。
今年4月,AR(增强现实)眼镜“链主企业”XREAL将企业总部落地上海。在XREAL政府关系及融资总监王艺儒看来,产业链配套是高科技企业创新的基础,市场驱动、资本助力、产业协同缺一不可,而上海全方位优化的营商环境能帮助企业“造东风”,“上半年,我们刚刚拿到浦东创投集团的2亿元独家投资。6月底,‘明珠创客·陆创营’为我们提供了空间和孵化配套服务。”王艺儒认为,这种“基金+基地”模式有助于系统性帮助科技企业成长,预计未来两年内XREAL将实现智能眼镜产品100%国产化的目标。
欧普照明与复旦大学联合实验室的合作也结出喜人硕果。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迫切要成立一家科技类新公司,以承载大空间照明和适老照明两大技术方向的业务。但企业在注册时碰到了难题:不确定能否在企业名称中体现商标。徐汇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服务科副科长毛旭璐介绍,在得知企业需求后,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帮助梳理商标持有方信息和投资关系,并与市局做了名称核准的前期沟通,为后续注册公司争取时间。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君健对此印象很深刻,7月28日13时50分,企业通过全程网办签章提交注册手续;14时11分,后台显示已核准,电子营业执照同步下发,行政审批体验变“轻”了。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5中国企业调查结果,在涉及营商环境的59个测评点中,我国有12项达到全球最优;上海58家企业调查中,获取金融服务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正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后盾。
强靶向:“开业指南”教小店店主“避坑”
愚园路网红烘焙店巴适得板开业5年后,决定在隔壁新开一家融合咖啡、烘焙、西餐的创意餐饮店BizyBoy。今年1月,新公司注册成立,但品牌行政负责人Alina坦言“有点懵”,“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西餐,食品许可证办理要求、场地布局都与烘焙店不同,不知道该怎么‘避坑’。”
静安寺市场所《小店开业指南》已更新到3.0版。 文汇报记者张伊辰摄
小店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一本送上门的静安寺市场所《小店开业指南》。翻开小册子,Alina找到后厨布局“样板间”,适合门店的《(带冷菜)热食布局图》里,清晰罗列了工作区、仓储区与出餐区的动线规划和合规要点。“参考‘样板间’,我们很快就完成了后厨合规布局,门店审批一次通过。”Alina说,这让门店得以在3月顺利开业。
观察一座“顶流”城市的“顶流”营商环境,中小微企业的感受度是最真实的试金石。静安区市场监管局静安寺市场监管所负责人凌云介绍,他们走访了巨富长等特色小马路,把店主的需求汇编成《小店开业指南》,直击痛点和难点。比如,网红街区的一个痛点在于提供住所证明材料,有些门店从大房东转到四房东,产权链冗长,申请营业执照时需要提供产权证、多级租赁合同等几十页证明材料,为此,静安寺市场所创设“个体经营住所库”,预存关键材料,让中小企业从“材料迷宫”转向“一码通办”。最近,北京西路上玖博商场内的新开业商户,住所证明材料就从原来的69页简化到现在的9页,得以轻装前行。
“这份《小店开业指南》是动态升级的,目前已迭代至3.0版。”凌云介绍,在最新版本中,后厨布局“样板间”已扩容至7种类型,小店新消费业态如跨界联名、快闪活动、宠物友好等特色需求也有解题方案,以“靶向提示”构建起最基础、最广泛的营商环境。
今年1至9月,上海新设民营企业25万家,其中9月新设3.1万家,同比增长22%。一流的营商环境,在经营主体眼中是丝滑的、无感的,在后台则是数据跑路、部门联动、覆盖事中事后服务与监管的具体实践。黄浦区近三分之二的企业集中在楼宇里,区市场监管局、区大数据中心、房屋交易中心等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创新推出企业登记住所数字化工具“企易注”,截至9月底,已累计备案楼宇157栋,运营主体180家,5603户企业享受便利化登记。
“企易注”扫描楼宇企业动态信息后,为下一步“无感监管”提供基础。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审批服务科科长陈磊透露,今年市场监管部门将率先试点楼宇“无感监管”,对信用良好、企业信息完整的楼宇,除必要的飞行检查和监督联合检查外,不再额外干扰企业,目前已有近10栋楼宇纳入试点。
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上海用8年时间、逾千项改革举措,持续打磨着这块吸引全球企业的“金字招牌”,将营商环境的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