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核电:积极参与聚变商业化进程,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期,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中国基金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本次主题宣传活动,旨在通过以小见大、“接地气”的生动作品,宣传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和历史性突破,拉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
作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主力军”、核电技术创新的“践行者”、核能多元化应用的“探索者”,“十四五”期间,中国核电规模实现跃升发展,公司控股管理的核电装机规模在全球核电企业中位列第三;推动“华龙一号”首堆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
近日,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核电董事会秘书张红军,他表示:
“核聚变有望在未来能源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核聚变商业化正从科学梦想加速迈向产业现实。作为全球核电运营的龙头企业之一,中国核电正积极参与聚变商业化进程。展望未来,中国核电将持续推动‘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等先进技术出海,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核能合作。”
核电装机规模位列全球核电企业第三
中国基金报:“十四五”即将收官,回顾这五年,中国核电最引以为豪的历史性突破有哪些?
张红军:“十四五”时期,中国核电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产业规模方面,从“核电运营商”转变为“清洁能源服务企业”
“十四五”时期,中国核电规模实现跃升发展,公司控股管理的核电装机规模在全球核电企业中位列第三。2021至2024年,中国核电安全发出超70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作为稳定可靠的清洁低碳能源,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障能源供应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业务版图稳步扩张,构建了“核、风、光”多元互补的绿色能源布局,并通过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风、光等非核清洁能源的装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持续的成长动能。
二、在科技创新方面,从“技术应用者”蜕变为“行业引领者”
图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所在地福清核电全景
首先,推动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首堆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舞台的“国家名片”,标志着中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更彰显了我国在核电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因此成为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并肩而立,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图为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的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景
其次,开辟了小型堆的崭新赛道,公司投资建设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为小堆应用场景提供“中国核电方案”。
第三,积极参与第四代核电建设,积累面向未来的宝贵经验和数据,确保公司始终站在全球核能科技的最前沿。
三、在资本运作方面,从“融资平台”升级为“价值创造引擎”
“十四五”期间,中国核电总资产由2632亿元增至6597亿元,营业收入从262亿元增长至772亿元,规模与效益同步跨越,市值创历史新高。2024年,公司完成核电领域规模最大的140亿元A股定增再融资,引入社保基金会作为战略投资者,所募资金全部投入八台核电机组建设,体现了“耐心资本”的示范作用和长期资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持续释放产业价值与市场信心。
中国基金报:“十四五”期间,中国核电在核电方面的建设规模、发电贡献是什么状况和趋势,在国家核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如何?
张红军:核电对实现“双碳”目标和清洁能源转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共核准建设46台核电机组,其中,中国核电获得核准18台机组,占比为39%;公司已有4台核电机组投运,分别为田湾6号机组、福清5号和6号机组、漳州1号机组,漳州2号机组预计2025年底可实现商业运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中国核电在国家核能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能源结构转型的“主力军”、核电技术创新的“践行者”、核能多元化应用的“探索者”。
积极参与聚变商业化进程
中国基金报:公司近期投资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为其主要股东之一。此次投资的战略考量是什么?如何看待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前景?
张红军:作为高科技战略产业、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核工业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中国核电聚焦核能“三步走”战略实施的主攻方向,“以核为主”积极探索具有核工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超前布局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抢占世界核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发展聚变产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是维护未来能源安全的战略需求,核聚变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与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其有望在未来能源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中国核电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
一是响应国家“热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三步走”战略,投资聚变公司正是瞄准被称为“人类终极能源”的可控核聚变,以此落实国家战略要求。
二是贯彻落实《原子能法》精神。2026年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国核电的行动与之高度契合。
三是抢占未来能源技术制高点。因燃料丰富、能量密度极高、几乎无碳排放、安全可靠,核聚变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清洁能源之一,甚至是“终极能源”。率先布局,意味着将在未来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结合当前形势来看,核聚变商业化正从科学梦想加速迈向产业现实: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核聚变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超百亿美元资本密集涌入,科技巨头重仓布局;中美欧等国将聚变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原子能法》明确提供制度保障;高温超导材料、真空设备等产业链已率先受益,产业生态快速成形。中国核电投资布局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是抢占下一代能源技术制高点的关键选择。
从投资效益来看,核聚变技术一旦商业化成功,将创造长期、稳定且巨大的经济回报,中国核电正积极参与聚变商业化进程。
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持续推动“华龙一号”等先进技术出海
中国基金报: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公司初步有哪些战略思考和规划方向?特别是在核电、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有哪些新的目标?
张红军:面向“十五五”,中国核电的战略规划非常清晰。
在核电方面,将更高效地保障群厂群堆的安全运行,安全高效建好在建核电项目并加大厂址开发和储备力度。
在新能源方面,将积极发展包括风电、光伏、储能等在内的非核清洁能源,并全方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实现布局的最优配置,并保障公司在下一阶段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持续的成长动能。
在新技术方面,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培育核电运行研究院、核动力运行研究所这两个“创新引擎”,把多基地、多机组的运行数据、经验智慧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并进一步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使产学研融合更加顺畅,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价值的高效、高质创造。
中国基金报:公司在国际核能市场中的定位和策略是什么?是否有进一步的国际化发展计划?
张红军:中国核电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服务商”。近年来,公司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并形成了系统的战略布局。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采用能动和非能动设计理念,实现多项重大技术创新,性能指标先进。
在国内,“华龙一号”已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成为“十四五”期间核电建设主力机型。
在国外,“华龙一号”实现中国三代核电技术独立出口,海外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3号机组已投入商运。此外,中核集团还与多个国家签署相关合同或达成合作意向,海外市场布局初具规模,成为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三代机型。
图为中国核电发布“八方核护”技术服务产品,并与俄法美等国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年9月,中国核电发布“八方核护”技术服务产品,与俄罗斯原子能服务公司、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四家战略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各方同意在核电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国际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这标志着中国核电携手合作伙伴开拓国际核电服务市场,为全球核能事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