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上演关键一幕,美澳共同签署稀土协议。
这份协议被美澳视为破解中国稀土主导地位的关键举措。
特朗普对此信心十足,直言 “约一年后美国的关键矿物和稀土将多到用不完”。
2025年10月20日,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签署了一项价值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并表示,一年后美国的稀土会多到我们不知道怎么处理!
根据双方公开的协议文本,未来半年里,美国和澳大利亚各拿出10亿美金,合计30亿投入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开采项目,目标锁定当地价值530亿美金的稀土储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军的动作,计划在澳大利亚西澳州建一座镓精炼厂,每年能产100吨镓金属。
这东西是雷达、导弹和卫星的核心原材料,美国军工企业早就喊了好几年“供应紧张”。
阿尔巴尼斯在签约后接受采访时,特意提到澳大利亚的资源优势:“我们有全球3%到4%的稀土储量,锂矿出口占了世界一半,只要解决加工问题,就能成为真正的资源枢纽。”
这话听着硬气,但他没说的是,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去年的财报显示,他们开采的锂矿有92%都装船运往中国,送到江西赣州的精炼厂加工成电池级碳酸锂后,一部分再出口回澳大利亚。
特朗普口中“一年后过剩”的豪言,看起来更像一句政治口号。
从稀土矿石到可用的磁材,要经过采矿、选矿、焙烧、浸出、萃取、沉淀、灼烧、制粉、烧结等20多道工序,其中萃取分离是核心技术。
中国从1970年代就开始攻克这套技术,光北方稀土一家企业就有2000多项相关专利,而澳大利亚最大的稀土企业Lynas,直到2024年还在从中国采购萃取剂。
更关键的是成本差距。
中国稀土冶炼的单位环保成本大概是每吨8000元,而澳大利亚因为环保标准严苛,加上人工成本高,同样的工序成本要达到2.5万元。
2023年Lynas在马来西亚建的精炼厂,就因为环保不达标被当地政府勒令停产3个月,光罚款就交了1200万美金。
美国能源部2024年的一份报告也承认,要在本土建一套完整的稀土供应链,至少要花3000亿美金,耗时10年以上,光是环保评估就要等3到5年。
中国的稀土底气,从来不是靠“卡脖子”,而是数十年磨出来的产业链优势。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就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但当时中国的稀土产业还处在卖原材料的阶段,一吨稀土精矿只卖2万多美金。
后来国家开始整合产业,关闭了上千家小矿山,重点扶持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等龙头企业搞技术研发。
现在再看全球稀土格局,中国的优势已经渗透到每个环节。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4400万吨,占全球49%;产量27万吨,占全球69%;更关键的是分离加工产能占了全球90%,磁体制造占93%。
美国不是没试过自主。
奥巴马时期就搞过“稀土自主计划”,给本土企业Molycorp拨款2亿美金重启芒廷帕斯矿山,还和澳大利亚、智利签了合作协议。
结果呢?2015年Molycorp因为技术不过关、成本太高宣布破产,矿山被中国五矿集团以2.6亿美金收购。
同样破产的还有美国钨业,他们的犹他州精炼厂现在还是中资企业在运营。
这次美澳合作,其实是2022年“矿产安全伙伴关系”的翻版。
当时美国拉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12个国家成立联盟,宣称要“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但两年过去了,联盟里没有一个国家建成完整的精炼体系。
日本经济产业省2025年的报告显示,日本稀土加工依然有85%依赖中国,丰田汽车的电机磁材,至今还是从宁波韵升采购。
中方这次升级稀土管制,也不是突然出手。
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第62号公告,明确把稀土开采、冶炼、磁材制造的技术图纸、工艺参数都纳入管控范围,甚至禁止向境外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这背后是美国近年不断加码的技术封锁,2024年美国就把12家中国稀土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他们采购美国的采矿设备。
管制措施很快就显现效果。
海关数据显示,9月中国稀土永磁体出口量环比下降6.1%,但出口均价上涨了18%。
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财长贝森特跳出来指责中国“对抗全世界”,但这话没得到多少呼应。
德国大众集团就明确表示,不会参与美国主导的稀土联盟,因为“中国的产业链效率最高,转向其他供应源会增加至少30%的成本”。
美澳协议里提到的镓金属生产,其实也是个“看上去很美”的计划。
镓通常是铝土矿的伴生矿,中国铝业2024年的镓产量占了全球95%,生产成本只有美国的1/3。
美军计划在西澳建的精炼厂,设计产能每年100吨,但中国一家中型铝厂的副产镓就有这个量。
更有意思的是,生产镓需要大量电力,西澳州最近正面临电力短缺,当地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新工厂要想获得稳定供电,得自己投资建光伏电站,这又要多花至少5亿美金。
这场稀土博弈的本质,不是谁能垄断资源,而是谁能掌握高效、低成本的产业链能力。
中国用了50年时间从稀土出口小国变成产业强国,美澳想在一年里实现“反超”,显然不现实。
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已经显现,未来的竞争会更聚焦于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这对中国稀土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升级的动力。
真正的产业优势,不是靠协议签出来的,是靠一炉一炉炼出来,一个专利一个专利攻下来的。
等到美澳的精炼厂真能稳定生产出合格产品的那天,中国可能已经在研发下一代稀土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