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局面,人们不禁要问:开发商为何宁愿“死撑”也不愿降价?地方政府又为何频频出手“松绑”,甚至出台“限跌令”?难道让房价早日回归理性水平,挤掉泡沫,降低百姓购房成本不好吗?
问题的核心在于,短期内房价大幅下跌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让我们倒过来审视这一问题:
首先,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房价骤降,开发商拿地意愿势必大减,土地市场将陷入低迷,地方财政收入随之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项目将受到影响,最终可能拖累地方经济发展。
其次,房地产行业关联着钢铁、水泥、建材、装修、家电、家具等数十个上下游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房价暴跌将直接冲击这些行业,导致投资需求萎缩,失业率上升,对整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再者,如果房价大幅下跌,已购房业主很可能因资产缩水而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维权事件,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更严重的是,房价下跌幅度超过购房者首付款比例,可能导致大规模断供,银行将面临大量不良资产,金融风险增加。
最后,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房价下跌会加剧观望情绪,导致房屋销售更加困难,库存积压严重。同时,银行贷款难以收回的风险也会增加。
因此,尽管百姓期盼房价下跌,但在现实考量下,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不愿看到房价在短期内出现断崖式下跌。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社会和经济风险,地方政府才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试图稳定房地产市场。这或许就是“松绑”政策和“限跌令”背后的逻辑。所以,当前中国各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适度调整,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防止房价出现剧烈波动,以维护整体经济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