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的争议引爆网络。此次交锋,罗永浩凭借敏锐戳中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长期关切,加之西贝应对不当,成为这场围绕预制菜广泛讨论的焦点。罗永浩展现出的强大舆论引导力令人侧目,其精准设置议题的能力,使得他在事件中拥有了显著的号召力。
网络热点争议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只要基于事实和法规、公理,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契机。但从舆论场炸响的回声看,更深层的忧虑已经浮现——为何网络知名人士具有如此强大的舆论动员能力?为何肩负舆论引导职责的主流媒体在关键议题设置上显得滞后或失语?为何罗永浩作为批评者又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大多数网民仍然认可他?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解读复杂议题,是主流媒体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尽之责。遗憾的是,在此类热点事件中,“大V带节奏”的现象屡见不鲜。罗永浩对西贝的批评虽聚焦于单一企业,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波及整个预制菜行业。而核心问题——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保障食客知情权与选择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却未能得到更理性、更权威的阐释。当罗永浩宣布将测评市面在售预制菜,强调不会直播带货时,公众的疑问也随之放大:本该主导此事、提供权威解答的“正主”,即监管者和标准制定者,身影何在?
聚焦社会痛点引发广泛关注,是罗永浩的惯常行事。此次风波看似商业纠纷,实则折射更深层的公共治理命题:面对快速发展的新业态(如预制菜)和公众日益提升的安全、知情需求,现有的信息发布机制、标准制定流程、风险沟通效率是否足够及时、透明、有效?一些职能部门的“慢半拍”和“被动回应”,无形中将议题的主导权和解释权让渡给了非官方的知名人士。
舆论的主阵地,不容拱手相让。关键在于提升能力、优化方法。
首先要抢占先机,主动设置议题。社会热点的“第一定义权”至关重要。职能部门在西贝风波后的表态,如加快预制菜国标制定、强调知情权选择权等虽是必要举措,但姗姗来迟的“官方解读”往往在舆论口碑上落后于早已滚大的“民意雪球”,亟需建立更敏锐的社会舆情感知机制和更快速、专业的权威信息供给体系,让官方声音成为第一落点。
其次要强化主流媒体引导效能。主流媒体在资源整合、专业调查、深度解读、联动发声上拥有独特优势,更应当仁不让,最大化释放这些能量,从深度调查揭示真相,到精准设置讨论框架,再到以专业、贴近的评论引导理性思考,切实增强舆论场的主导力。
再次要完善治理,畅通沟通渠道。所有具备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力的平台都应依法依规纳入治理框架。职能部门必须从“避责思维”转向“主动作为”,对于公众关切的民生领域,应前置风险研判,优化政策制定和标准更新流程,建立常态化、高透明度的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机制,让权威声音始终在场。
众声喧哗中确立权威、理性、建设性的主导力量,才能真正让党的政策主张和公共治理的成效深入人心,有效凝聚社会共识。
作者 叶知秋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