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港交所)进行“买壳上市”(即反向收购或借壳上市)时,收购方在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即“买壳”)以及后续注入资产(即“上市”)的过程中,监管机构(主要是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对收购方的出资比例、交易结构、资金来源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审查,目的是防止规避正常的上市程序。
以下是关于收购方出资比例及相关要求的要点总结:
一、买壳上市的定义与监管背景
“买壳上市”通常指一家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的控制权(通常是超过30%的股权),然后向该上市公司注入自己的业务或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由于这种操作有可能被用来绕过香港IPO的严格审核流程,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对这类交易有高度警觉,并设定了多项监管措施,特别是在控制权变更后的24个月内。
二、收购控制权阶段的出资比例要求
1. 控制权的界定
根据《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简称《收购守则》)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简称《上市规则》):
2. 出资比例与收购方式
收购方在买壳时,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并需考虑相应的出资比例:
⚠️ 重点提示: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收购方(或与一致行动人合计)取得 超过30%的投票权,一般就会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除非申请豁免且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
三、控制权变更后注入资产的限制(关键监管点)
这是港交所监管“买壳上市”的核心环节。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4.06B条及相关指引信(如HKEX-GL102-19等):
1. 24个月规则
若某人或一组一致行动人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如30%或以上股权)之后,在接下来的24个月内:
换句话说,即使你“买壳”成功, 如果在24个月内大规模注入自己的业务或资产,港交所会认为你是想绕道上市,从而要求你走完整的IPO程序。
2. 出资比例与资产注入的关系
港交所会查看: 谁在出钱?出多少?注入的是什么资产?是否主要股东的关联资产?是否原本就想上市?
四、常见的监管要求与审查重点
来
五、总结:买壳上市中收购方出资比例相关的核心要求
环节
相关要求
说明
1. 取得控制权(买壳)
收购方需购买上市公司超过30%股份(或其他触发要约的比例),即意味着较大的出资比例
触发《收购守则》下的强制要约义务,除非申请豁免
2. 出资方式
可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定向增发、协议转让等方式,需披露资金来源
出资比例通常等于所购股份比例
3. 控制后24个月内
不得进行“非常重大的资产/业务注入”,否则视为借壳上市
港交所将按新上市标准审批,极为严格
4. 资产注入的规模与性质
若注入资产规模大、与原业务差异大,会被重点审查
港交所关注是否意在规避正常IPO流程
5. 一致性及商业合理性
收购与注入行为需具备商业逻辑,不能仅为上市而操作
否则可能被认定为“壳股活动”或市场失当行为
六、建议
如果您或您的企业正考虑通过买壳方式实现港股上市,强烈建议:
源:锋行链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