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深夜突袭经销商!新老品牌“二选一”引爆渠道大地震
一纸未公开的通知,正在撕裂中国饮料行业最坚固的经销网络。10月11日前后,无数娃哈哈经销商接到最后通牒:代理宗馥莉的新品牌“娃小宗”,就将失去娃哈哈经销资格。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改写三十余年建立的渠道信任。
一、沉默的博弈:当“娃小宗”撞上“娃哈哈”没有官方公告,没有正式文件,只有口耳相传的渠道禁令。在经销商微信群里,这条消息像野火般蔓延——选择新品牌,就要放弃经营多年的老招牌。
矛盾早有预兆。9月下旬,内部流传2026销售年度将启用“娃小宗”品牌,理由是原始商标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紧接着10月11日,宗馥莉不再担任娃哈哈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的消息得到确认,两件事的碰撞让经销商陷入两难。
二、三角股权困局:谁真正掌控“娃哈哈”?股权结构决定了今天的僵局:上城文商旅持股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在这种三足鼎立格局下,使用“娃哈哈”商标需要全体股东同意。
与此同时,宗馥莉掌控的宏胜体系从2025年5月开始密集注册“娃小宗”商标。一边是商标授权陷入僵局,一边是新品牌蓄势待发,经销商被夹在中间,成为这场家族与企业博弈的筹码。
三、法律红线:“娃小宗”能否绕过商标雷区?“娃小宗”面临的法律考验远比想象中严峻。根据商标法第30条,审查机关对“近似加同类商品”的混淆可能性持严格态度。
2024-2025年,商标审查对“搭便车”行为打击尤为严厉。两个品牌在读音、视觉上的相似性,很可能成为无法逾越的法律障碍。这种不确定性,正在影响经销商的备货决策和市场信心。
四、渠道暗流:小经销商生存战今年娃哈哈推行“去小商、并大商”策略,据传已清退年销300万元以下经销商。虽然官方回应称为“动态优化”,但县乡市场的中小经销商已感受到寒意。
任务量倍增、冰柜投放指标、返利门槛提高——对这些依靠现金流生存的经销商而言,情怀敌不过现实。当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每瓶水不到0.8元,任何政策波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品牌情感VS商业理性:消费者会买单吗?娃哈哈三个字承载着国民记忆,但这种情感纽带能否顺利转移到新品牌?行业经验表明,饮料新品从认知到稳定至少需要三到五年重金投入。
更棘手的是,家族内部出现竞争品牌,让消费者陷入认知混乱。选择不再是“哪个更好喝”,而是“哪个更正统”。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将直接影响终端动销。
六、破局之道:共存而非对立强推“二选一”无异于饮鸩止渴。明智的做法应该是:
明确分工:娃哈哈守住基本盘,娃小宗主攻创新品类
制定共存规则:在合同中清晰界定不构成竞争的范围
保障利润:确保经销商有稳定的返利和费用支持
与其在存量市场中厮杀,不如各自开拓新战场。
七、经销商的生存智慧:看懂这三个信号在不确定性中,聪明的经销商应该关注:
现金流稳定性:谁的结算周期更合理
风险承担机制:谁为滞销库存买单
法律保障:谁的授权更清晰无争议
当规则不明时,观望和收缩才是最体面的自救。
结语这场渠道地震,折射出老牌饮料企业在新时代的转型阵痛。强制站队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构建共赢生态才是王道。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