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韵洞察
锂电行业的“反内卷”大潮,已全面席卷而来。
“内卷式”恶性竞争正被密集发声打击,与此同时,锂矿开采权整治风暴持续推进,二者共同从根源上重塑着锂电行业的生态格局。
这标志着行业“反内卷”已从政策倡导阶段,正式迈入实质性产能出清与结构优化的新周期。
在“反内卷”风暴下,锂电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一方面,碳酸锂价格在7.8万—7.9万元/吨附近横盘整理,显示产业链和资金面都认可这一新锚点。
另一方面,储能电芯市场再度出现“一芯难求”,龙头企业生产线高负荷运转。
行业困局
过去两年,锂电材料企业一度深陷“量增价跌”的经营困境。
尽管下游电池装机量持续攀升,但供给端的超预期释放导致严重过剩,产品价格呈断崖式下跌。
锂电内卷的直接表现是价格战和产品同质化严重。数据显示,2024年锂电池出货量规模是2020年的8.3倍,2024年底锂电各环节产能较2020年底增加了10到25倍。
对下游锂电池客户而言,其一度以招标形式购买关键原材料,以价低者中标为原则,这进一步加剧价格竞争。
当前锂电行业正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潭。头部企业为稳固市场份额,依托规模化优势持续压低电芯报价,磷酸铁锂电芯均价已跌破0.5元/Wh关键点位,较去年同期下挫超30%。
锂电行业为何出现内卷?直接的原因是2021到2022年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一大批新进入者涌进赛道集中新建产能。
以磷酸铁锂材料为例,2020年及之前生产企业不足20家,到2023年底有设备产能的磷酸铁锂材料企业超过80家。
已有的规模企业也在集中扩产,包括全资自建、与下游客户合资等。随着2023年第二波新建产能路线投产,造成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产能结构性过剩。
“低水平重复” 单纯追求产能扩张,容易导致低效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竞争力不足。
反内卷风暴
基于锂矿环节的矛盾现状,锂电反内卷动作第一记“重锤”,便砸向此环节。今年8月上旬,宁德时代控股的枧下窝矿因采矿证问题宣布停产。
该矿山年产能达10万吨LCE,占国内碳酸锂产量约11%。
7月1日,《矿产资源法》修订版正式实施,锂被首次明确为战略性矿产,审批权限收归中央,实行保护性开采。
这意味着,过去地方层面的宽松操作空间被压缩,产业进入了强监管时代。
短期看,这一轮清理造成阶段性供应扰动,成为三季度碳酸锂价格波动的直接推手。
长期来看,更高的准入门槛和合规成本,将使未来新增锂矿供应更加集中和可控。
在“反内卷”语境下,碳酸锂的价格中枢正逐渐上移。此前行业普遍认可的现金成本约为6.8万元/吨,但在新版监管体系下,企业必须计入矿权维护、环保投入、合规审核等隐性开支,全成本上升至7.8万元/吨左右。
市场也已给出验证。近期碳酸锂期货在7.8万—7.9万元/吨附近横盘整理,显示产业链和资金面都认可这一新锚点。
不过,新的周期并不意味着价格将无限上涨。“反内卷”真正的价值在于加剧分化,龙头凭借一体化产业链、资源自给和合规优势,能够穿越周期;而高成本、无资源的中小企业则将被加速淘汰。
企业转型
对于防范价格战蔓延,头部企业正在调整策略。天齐锂业在回复财联社记者时表示,销售方面,主动放弃低端、低价的散单,通过定制化产品提升附加值,把竞争焦点从价格拉回到品质与服务。
行业竞争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卡位”。企业正将资金密集投向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钠离子电池、磷酸锰铁锂等差异化技术路线。
为破解当前行业因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及跨行业转型企业无序涌入导致的“内卷”困局,建议成立行业知识产权联盟并构建专利池,同时推动政府将知识产权审查纳入招商引资关键环节。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双碳”目标推进,中国磷酸铁锂行业迎来新机遇,未来将步入技术升级与市场整合并行的关键阶段。
在市场整合加速、行业竞争加剧和政策引导下,头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份额,未来二至三年或形成三至五家全球性龙头企业。
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从传统动力电池延伸至储能、低速电动车、船舶动力等领域,在各细分市场优势凸显。
尽管面临短期调整的阵痛,但锂电行业在“反内卷”风暴的洗礼下,正逐步从无序扩张走向健康发展,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
分析人士称,这一转变凸显出行业竞争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卡位”。企业正将资金密集投向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钠离子电池、磷酸锰铁锂(LMFP)等差异化技术路线。
价格的波动仍在所难免,但行业格局的重塑正在为估值修复和盈利改善奠定基础。
随着政策与供给端的联动,头部企业的盈利预期改善,投资者对其现金流与抗风险能力的认可度正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