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通知震动全球铁矿石贸易圈,中国买家暂停接收必和必拓美元计价铁矿石,力拓却欣然接纳人民币结算。
想继续做生意?可以,中方明确要求,恢复采购的唯一条件是接受“浮动价格+人民币结算”新模式。这消息一出,澳大利亚总理都坐不住了,公开表示“失望”。
可有意思的是,同样坐在谈判桌上的两家澳洲矿企,力拓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必和必拓却成为唯一坚持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矿企。
资本的颜色
企业的决策,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深挖下去,总能触碰到其最底层的资本构成和利益所系。力拓的选择,源于它与中国市场早已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中国是力拓无可争议的最大金主,贡献了其总收入的57.4%。这不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关系企业命脉的绝对依赖。
今年,力拓在中国的采购额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42亿美元。这种深度的业务捆绑,让力拓的任何决策都必须优先考虑中国市场的感受。
更深层次的,是资本层面的融合。在遥远的西非,力拓正与中铝、宝武等中国企业联手开发储量惊人的几内亚西芒杜铁矿。这不仅是项目合作,更是股权层面的利益共同体。可以说,力拓的未来,已经和中国资本的脉搏紧密相连。
反观必和必拓,它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另一种血液。其股东结构中,美系资本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它的战略天平,天然地倾向于维护美元体系的利益。
必和必拓的整个融资渠道、债务结构都与美元深度挂钩,这是一条金融上的“美元脐带”。贸然转向人民币结算,不仅会引发内部财务管理的巨大震荡,更会直接挑战背后股东的根本利益。
有意思的是,必和必拓并非没有能力用人民币交易。无论是2020年与宝武的尝试,还是今年到港的人民币结算船货,都说明技术上毫无障碍。
如今的拒绝,恰恰暴露了这并非业务问题,而是一个无法妥协的战略站队。
买方的亮剑
中国这一次之所以能从过去的“协商条件”,变为现在的“设立规矩”,底气来自于长达数年的精心布局。这是一套组合拳,对内整合力量,对外开辟新路。
曾几何时,中国消耗着全球海运铁矿石的四分之三,却因为国内数百家钢企各自为战、相互竞价,始终没有定价权。这“一盘散沙”的局面,让买方在谈判桌上极为被动。
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将分散的采购需求“攥指成拳”。通过集中采购,过去供需关系中失衡的天平,开始被强力地扳回。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在悄然推进。中国正全力摆脱对单一矿源的依赖。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石就增加了1750万吨。来自乌克兰、印度等非主流矿源的进口增幅更是高达19%。
未来的王牌,是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这个储量超过50亿吨的世界级富矿,预计将在今年底投产,将为市场注入新的、庞大的供应。
再加上巴西淡水河谷上调年产量目标,全球铁矿石市场早已从卖方市场,悄然转向了供大于求的格局。今年全球产量的增量,预计就超过6600万吨。手握多元化的供应渠道和整合后的巨大订单,中国终于拿到了重新定义规则的筹码。
人民币的远征
人民币结算,从来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开始。其背后真正的雄心,是夺回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摆脱长久以来的“美元之痛”。
对于中国的钢铁产业而言,用美元结算的痛楚是切肤的。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命脉,被远在华盛顿的美联储政策所掌控。
每当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剧烈的汇率波动就足以吞噬掉钢企一整年的辛苦利润。这种身不由己的局面,是推动变革最原始、也最强大的动力。
如今,变革的支点已经出现。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的交易量已经是新加坡交易所的8倍。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定价中心已然成型。
中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民币计价的现货、期货、指数“三价合一”。一旦这个闭环形成,中国钢企将彻底掌握议价的主动权。
这股潮流并非孤例。河钢集团今年用人民币采购的铁矿石已超24亿元,同比增长25%。宝武集团早在2020年就已打通与三大矿山的人民币跨境结算。
这并非强制,而是提供一个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选择,将清算、交割、对冲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金融活动,都吸引到中国的在岸市场。
放眼全球,从俄罗斯的天然气,到与沙特探讨的原油交易,本币结算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对此事的回应是“令人失望”,并希望快速解决。但对澳大利亚经济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艰难抉择。
铁矿石是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占其对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每吨仅有16到18美元的生产成本,却能卖出上百美元的高价,利润空间巨大。
结语
如今,是继续固守旧有的美元模式,眼看着市场份额被巴西和未来的非洲矿源不断挤占。还是顺应潮流,接受新规矩以稳住订单?这道选择题,考验着堪培拉的智慧。
必和必拓与力拓,这两家公司的不同选择,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清晰地预示着,全球大宗商品贸易那个由单一货币主导的时代正在落幕,一个更多元、更复杂的货币结算与定价体系,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场围绕人民币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有人顺势而为,有人逆流而上。市场最终会记住的,是那些看清了方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