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表现出色,承担着将中国的电子产品、汽车零件等货物直接运往欧洲的重要任务,成为了中欧之间物流的重要通道。然而,2025年9月12日,波兰突然采取了严厉措施,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这一决定对跨国物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中欧班列的运行,直接影响了大量货物的流通。
波兰封锁的原因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举行的大规模联合军演“Zapad-2025”在靠近边境地区进行,波兰认为这样会威胁到本国的安全,因此没有提前通知便直接关闭了铁路和公路通道,甚至切断了通信。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令物流行业一时陷入了混乱。布列斯特口岸,作为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通道,占据了80%以上的货物运输量,此次封锁直接导致了物流大规模停滞。
封锁开始后的头几天,情况迅速恶化。不到一周,超过300列班列的货物被困在白俄罗斯一侧,每天还新增20多列。货柜里堆满了光伏组件、电子元器件和家电等商品,仓库几乎被挤满,调度系统也几乎瘫痪。为了缓解局面,白俄罗斯铁路公司紧急调整,通过开放内陆站点作为临时停靠点,并努力腾出空间,但这些措施依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企业面临着合同违约的风险,欧洲的买家因为等不到原材料,许多工厂的开工率也大幅下降。中国的出口商则开始转向海运,虽然时间较长,但总比继续等待好。海运费用随之大幅上涨,仓位紧张,整体供应链成本也增加了15%以上。
这次封锁不仅造成了货物滞留,也暴露了中欧陆路贸易的一个弱点。过去十年,波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与欧盟铁路系统的顺畅连接,几乎垄断了中欧贸易的通道,几乎没有备用方案。如今一旦封锁,数百列火车停运,数万货柜卡在边境,贸易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路线依赖。欧盟物流联盟也对波兰封锁措施提出了质询,询问其背后的动机,而欧洲媒体则纷纷猜测,是否存在政治考量。虽然白俄罗斯方面表示愿意协商解决,但波兰并未松口,直到演习结束的9月16日,口岸依旧没有开放。整个9月中旬,东欧边境一度陷入僵局,导致近九成的货运量受到了影响。
根据物流公司的数据,封锁持续了13天,最多时有350列列车滞留在边境。布列斯特车站的货物堆积如山,局面一度陷入瘫痪。为了应对这一状况,企业不得不临时增加仓储空间,改变航线,甚至尝试绕行南线经中亚,但由于南线产能有限,港口的处理能力也不足以迅速扩张,这让跨境贸易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波兰政府坚称这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并在9月16日发布声明,称边境封锁将持续至另行通知。然而,这一单边行动缺乏多边协调,且没有过渡通道,外界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有些过于激烈。有外媒爆料称,波兰政府内部可能有政治人物希望通过控制班列通行来作为与中方谈判俄罗斯问题的筹码。这一事件不仅将波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造成了短期内无法逆转的损失,积压的货物和恢复的通关效率都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恢复。
转机出乎意料地来临。9月23日深夜,波兰总理办公室宣布,9月25日凌晨将重新开放边境。边防人员提前拆除了路障,恢复了信号,班列开始逐渐恢复运行。首批列车顺利通过布列斯特,进入欧盟,货主们松了一口气,虽然顺序需要重新调整,运送工作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到9月25日18时,深圳的中欧班列公司负责人在朋友圈宣布,中断13天的陆路大动脉终于恢复了。尽管如此,波兰方面表示,如果局势再恶化,边境封锁可能会重新实施,留下了后续的不确定性。
就在波兰宣布解封的同一天,哈萨克斯坦副总理茹曼加林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透露,未来几年,通过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运量将从450万吨增长至1000万吨。这一言论给当前的局势带来了希望。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中间走廊”。虽然这一通道并非新鲜概念,但今年7月中哈签订了跨里海运输协议,并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接驳和港口对接都在同步推进。2023年,跨里海的货运量同比增长了65%,2024年上半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等国的合作加强,相关线路节点逐步连接,虽然还有一些环节没有完全建设完成,但新的运输通道机制已经启动。
这次波兰的封锁事件给中欧班列的运输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也促使各方重新审视现有的物流网络。随着哈萨克斯坦提出加速发展的计划,未来的运输格局或许会发生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