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兵
近年来,东海农商银行在江苏农商联合银行“3741”战略引领下,以熵减破局激活组织活力、以干部为“领头雁”引领方向、以人才为“动力源”夯实基础、以绩效为“指挥棒”校准路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熵减破局激活组织动能,
筑牢农商行发展“活力基”
以“炸开金字塔”打破层级壁垒,以“末位淘汰”保持危机意识,用“全球人才引入”注入外部能量。打破业务闭环,引入外部能量。跳出传统模式,在流通领域,将交易流通数据转化为信贷审批依据;在产品创新上,把新型经营场景转化为业务增长点,让外部市场需求倒逼内部产品创新。优化管理流程,减少组织内耗。建立“跨部门协作清单”,对客户投诉、业务衔接等问题明确责任主体,避免“踢皮球”现象,促进组织效率提升。培育危机文化,激发内生动力。每季度召开“市场形势研判会”,邀请“行风监督员”和客户代表“吐槽”服务痛点,形成“任务清单”并公开改进进度;用同业竞争案例警示全员,让“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深入人心。 熵减的本质是动态平衡。农商行既要坚守服务“三农”的战略定力,又要通过持续自我革新打破路径依赖,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锻造敢战能胜的干部队伍,
筑牢农商行发展“主心骨”
选拔标准突出“实战导向”。把“普惠和小微贷款投放量”“收息率”“‘整村授信’覆盖率”“用信率”等硬指标作为核心依据。对在偏远乡镇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员工,优先纳入干部储备库;对成功推动“党建+金融”模式落地且取得明显成效的骨干,破格提拔使用,让“干出来的干部”有奔头。培养路径强化“一线淬炼”。推行行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月度调研制度,让干部在“沾泥土、接地气”中锤炼真本领。考核监督坚持“刚性兑现”。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初签订包含“普惠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等指标的“军令状”,年中通过“进度红黑榜”督导,年末依据结果“论功行赏”,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构建靶向赋能的人才体系,
激活农商行创新“动力源”
打造“战训结合”平台。建立“1+3”体系:“1”是线上“农商学堂”,整合业务流程、营销技巧、合规管理等微课程;“3”是线下实战场景——在信贷审批中设“案例研讨课”,在客户营销中建“攻坚小组”,在网点服务中搞“场景化演练”,让学习始终围绕业务转。培育“一专多能”人才。实施“双技能培训”:对客户经理,邀请辖内产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开讲座、研讨行业发展动向,让信贷投放更精准;对内勤人员,强化“服务+营销”能力,既能办业务又能推产品。建立“价值导向”激励。设立“创新贡献奖”,对开发特色产品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让“有能力、肯奉献”的人才有舞台。 只有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才能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完善价值共创的绩效体系,
校准农商行发展“指南针”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价值创造闭环”,通过“价值创造—评价—分配”的链条,让绩效成为“导向冲锋”的指挥棒。指标设计聚焦“战略落地”。建立“四维平衡”体系:财务维度突出“质量效益”,增加“普惠和小微贷款平均利率”等指标;客户维度突出“服务下沉”,设置“‘整村授信’覆盖率”;流程维度突出“效率提升”,纳入“贷款审批时效”;成长维度突出“可持续发展”,包含“人才储备数量”,兼顾短期与长期。考核方式实现“联动融合”。推行“双挂钩”:支行业绩决定团队薪酬总额,个人贡献决定分配比例;对跨部门项目,实行“共创共享”考核,打破“部门墙”。结果应用强化“激励约束”。实施“强激励+硬约束”:对前20%员工给予薪酬上浮、优先晋升;对后10%员工进行待岗培训,考核合格后实行双向选择,安排上岗。
道阻且长,行之将至。东海农商银行将以熵减作为活力源泉、干部作为引领力量、人才作为坚实基础、绩效作为前进指南,四者协同发力,打造服务“三农”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东海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