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政府近期向国会提交的关税改革提案,犹如一记重锤精准打击了中国汽车出口北美的战略。该提案计划对未与墨西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口商品征收最高50%的关税,其中轻型汽车关税将从现行的20%大幅提升至50%,汽车零部件税率则在10%至50%之间。
这项受影响产品类别多达1400余种的政策,虽未直接点名但显然剑指中国。此举被广泛解读为美国持续施压下的无奈之举,旨在阻止中国商品通过墨西哥后门进入美国市场,同时保护墨西哥本土产业。
墨西哥经济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认为,此举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目标是保护国内制造业就业,特别是汽车行业相关岗位,并改善贸易平衡。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虽否认“讨好美国”,但承认政策制定“在与北美伙伴的贸易磋商框架下推进”。
这一政策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冲击是直接且剧烈的,墨西哥早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2025年1-7月,中国向墨西哥出口汽车超32万辆,使墨西哥超越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榜一大哥”。50%的关税政策将显著推高中国汽车的进口成本,大幅削弱其在墨西哥市场的价格竞争力,直接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对依赖低成本战略的品牌将产生较大影响,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会倾向于本地生产或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其他品牌。2024年,墨西哥市场每10辆轻型汽车中就有2辆来自中国,这一增长势头很可能因此受阻。更严峻的是,比亚迪、奇瑞等已宣布在墨西哥建厂计划以规避关税、贴近北美市场的企业,其投资策略将被迫重新评估或搁置。在墨西哥设有零部件生产基地的中国供应商,也面临物流成本上升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高关税还可能影响消费者对中国品牌“高性价比”的认知,若因成本压力减少市场推广或售后服务投入,预计对品牌形象和信任度产生较大损害。墨西哥此举影响的远不止于中墨双边贸易,更将震荡全球汽车市场和供应链格局。墨西哥是全球汽车出口的重要枢纽,每年向美国出口近300万辆汽车。50%的关税会极大限制中国汽车通过墨西哥进入北美市场的路径,迫使中国车企寻找其他出口市场(如东南亚、非洲、拉美其他国家),或加速供应链转移,进一步导致其他新兴市场竞争加剧。
墨西哥的关税不仅针对整车,汽车零部件(10%-50%)同样被波及,依赖中国零部件的墨西哥汽车制造商(如通用、起亚)的成本将显著增加。中国车企需加速多元化零部件采购来源,并在东南亚、东欧等地建立新生产基地。此外,这场关税风暴发生在《美墨加协定》(USMCA)背景下,是美国指责中国利用墨西哥规避关税的直接结果,它可能引发中国的反制措施,加剧区域乃至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车企必须采取复合应对策略。
最直接有效的路径是加速本地化生产。企业可以选择在墨西哥建立生产基地或散件组装工厂以规避高关税,同时通过与当地供应商合作降低零部件进口成本,优化供应链。虽然面临土地、劳动力成本及政策不确定性等挑战,但本地化生产能免除进口关税,贴近市场需求,提升品牌认可度。
其次,必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对墨西哥单一市场的依赖。积极开拓东南亚、拉美其他国家(如巴西、智利)、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利用这些地区对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需求,加强品牌推广和本地化服务。
优化产品组合与定价策略同样重要。面对成本上升,车企应推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技术差异化维持竞争力,并辅以灵活的定价策略(如分期付款、折扣促销)减轻消费者负担。
最后,提升品牌与服务质量,加大在墨市场的品牌建设投入,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和本地化营销活动,与当地经销商和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灵活购车方案,巩固消费者信任。
墨西哥的50%汽车关税政策,是中国汽车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一次重大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挑战。短期内它将显著抬高中国汽车在墨成本,压缩利润,打击销量。长远看来,它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压力,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倒逼中国车企加速从单纯出口产品向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的更高阶模式转型。通过加速本地化生产、多元化市场布局、优化产品与供应链和强化品牌服务,中国车企有能力将危机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契机。
墨西哥的关税重锤警示着贸易政策逐步演变为地缘博弈工具的现实,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注定要在应对此类风浪中,锻造出更强大的韧性与竞争力。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将仍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根本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