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和过去“政策一出、市场就火”的情况不一样,这次北京、上海、深圳接连放大招,市场的反应却复杂了许多。
先是深圳,明确进一步放宽住房限购。其中,深圳罗湖、宝安西乡放开限购,非深户无需社保可购买2套房;深户及社保满1年的非深户,所有非限购区购房不限套数;盐田及大鹏购房无需审核购房资格。
紧接着,北京市印发通知,从8月9日起,京籍居民家庭以及在北京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满2年及以上的非京籍居民家庭,购买五环外的商品住房,包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在内,均不再限制套数。
后来,8月25日上海市发布“沪六条”。自8月26日起,沪籍居民家庭和沪籍成年单身人士,在外环外购买住房不限套数;在外环内限购2套住房。非沪籍居民家庭和非沪籍成年单身人士,自购房之日前在上海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1年及以上的,在外环外购买住房不限套数;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满3年及以上的,在外环内限购1套住房。
这套组合拳体现出明显的“分区施策,精准调控”思路,不再实行“一刀切”的限购政策。
从表面数据看,措施效果立竿见影。比如深圳,新政一周后,二手房成交量周末涨了37%,新房成交量也大幅上升。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热度并不均匀。上海的情况特明显:黄浦江边的顶级豪宅,单价超过18万还能秒光;而外环外的普通房子,就算降价也少人问津。
市场明显两极分化:有钱人把好房子当成资产保值的手段,而普通刚需购房者却更谨慎了。
与政策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购房意愿的持续低迷。根据中指院调查报告:8月底,居民购房意愿强于上月占比约为15%,环比继续下降0.1个百分点,再创新低水平,购房意愿弱于上月占比约为34%,环比增加0.1个百分点,仍处于历史中高水平。
这些数据说明,居民观望、等待情绪依旧比较明显。为啥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
这里面有几个因素:
第一,收入预期不稳,信里没底。
调查显示,2025年8月,收入减少及失业占比再次出现回升,占比约为21%,环比增加1.3个百分点。
第二,高杠杆压力抑制购房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居民部门杠杆率是61.1%,中位数的56%,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住房贷款占比太高,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25年初《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
90后负债率高达78.3%,其中房贷占56.7%、消费贷款占32.1%;70后的更是83.5%集中于房贷。
一个家庭如果收入的近一半都要用于月供,任何收入上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将家庭推向还款绝境。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450万户家庭的房贷负担率超过50%,这意味着他们的家庭财务状况已极其脆弱,抗风险能力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策放宽,很多人也不敢轻易入场。
第三,配套跟不上,买了房也难安家
现在大家买房不只是看房子,更看重周边的学校、医院等资源。但很多郊区虽然房子便宜,教育和医疗却远远比不上市中心。
比如上海,郊区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与中心城区存在巨大差距。郊区每万人对应的中小学学校数量和医护人员数量远低于中心城区,每万人中小学教职工数量可能仅为城区的五分之一。
这就导致即使外环外放开限购,对于追求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中产家庭而言,吸引力也有限。
第四,开发商债务危机,风险担忧
开发商的债务危机也是大家担忧的问题,比如新京报消息,截至2025年8月,全国共有77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而开发商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就会影响到项目的交付和市场的信心。
说穿了,当“烂尾楼”的阴影笼罩在购房者的心头,即便价格再诱人,购买的意愿也会大打折扣。
写在最后
很显然,面对这么多复杂问题,光靠放开限购还不够。政策制定者还需要考虑怎么稳定大家的收入预期、均衡公共服务资源、化解开发商的债务风险。只有大家心里踏实了,市场信心才能真正回来。
说到底,楼市未来怎么走,关键不在于政策松了多少,而在于有没有解决大家心里的那些担忧——工作稳不稳、配套好不好、房子能不能交付。
如果深层问题不解决,再放松,也难打消人们的顾虑。这场政策和人心之间的博弈,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