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工的兴衰史:从技术霸主到困境重重
提起美国军工,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海湾战争的场景——2800架战机遮天蔽日,8支航母舰队纵横四海,短短几十天就结束战斗。那时的美国军工,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但如今情况大不相同:2025财年军费高达8952亿美元,超过中俄等9国军费总和(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2024-12-26),军工产业却问题频出。福特级航母建造进度严重滞后,F35战机曾连续4个月无法交付,造价高达75亿美元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30年仅造出3艘。手握全球最高军费,美国军工为何陷入如此困境?
竞争消失,垄断横行
美国军工昔日的辉煌,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战后,波音、洛克希德、康维尔等十余家航空巨头同台竞技,每家公司都有独门绝技。冷战时期,从F4鬼怪到F15鹰式,六款经典战机出自五家不同厂商,每款都引领世界潮流。
但90年代后,美国政府改变策略,要求军工企业自负盈亏。这种不兜底政策让研发变成豪赌。以康维尔为例,该公司押注超音速轰炸机失败,1961年就被通用动力收购。随后行业开启大洗牌:道格拉斯并入麦克唐纳,北美航空归属罗克韦尔......到21世纪初,只剩洛马、波音等少数巨头。
垄断带来效率低下。F22竞标失败后,诺斯罗普彻底退出战机研发;波音并购麦道后,将重心转向民航。没了竞争对手,巨头们开始躺赚:洛马屡次抬价,波音E-7预警机测试失败却涨价一倍(环球时报2025-08-04)。曾经的创新引擎,如今沦为巨婴企业。
军费滥用,研发停滞
巨额军费并未用在刀刃上。当前美国同时应对三场冲突:向乌克兰提供31辆M1A1坦克、2万枚火箭弹;为以色列运送1.4万枚MK-84炸弹;在红海每天消耗价值百万美元的标准导弹(年产量仅120枚)。2024年弹药预算因此暴涨24%,达306亿美元(观察者网2024-06-29)。
研发经费被严重挤压:海军六代机F/A-XX项目搁浅,星座级护卫舰设计迟迟不定。类似情况早有先例——冷战结束后,F22订单从上千架砍到197架,导致洛马亏损近200亿。企业逐渐明白:与其冒险研发,不如靠军火倾销稳赚。
供应链危机
美国军工存在严重对外依赖:35种关键矿产中,19种主要产自中国(观察者网2019-06-05)。从战机合金到导弹芯片,处处可能被卡脖子。国际市场上,洛马26%、雷神39%的营收依赖出口(2022年数据),但尖端装备不敢外销,客户逐渐转向自主研制。
制造业外流更雪上加霜。朱姆沃尔特舰产能低下,主因是国内缺乏配套工厂;F35延迟交付,源于全球供应链断裂。如今既要满足战争消耗,又要防范断供风险,陷入两难境地。
困局何解?
美国军工的衰落是系统性问题:垄断扼杀创新、经费分配失衡、供应链脆弱。即便军费再创新高,也只是在填补无底洞。要重振军工,必须重建竞争机制、合理规划研发、修复产业生态。但沉迷霸权思维的美国,似乎尚未意识到:真正的强大,源于健康的经济基础与和平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