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程璐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阿里的到店业务终于拓展至交易环节。
界面新闻独家获悉,尽管外界看阿里的到店业务动作像是“蓄谋已久、直指美团腹地的战略性行动”,但内部更认为这只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自然发展。
上海、深圳、嘉兴是三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城市。
上海作为超一线城市,市场规模巨大,供需充沛,也是饿了么长期优势市场,具有标杆性意义;深圳餐饮供给丰富,消费者结构多元,是今年闪购战役中从劣势打向翻盘的重点新市场;嘉兴作为沪杭之间的卫星城市,本地消费特征明显,亦具代表性。
三地均具有较强的流动人口特征,尤其在旅游旺季,存在大量的异地、到店消费场景和需求。在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这三个城市可以提供充足的用户观察样本。
通过试点,闪购可以验证新业务的数据和策略,例如在B端(商家)和C端(用户)的供给准备、消费者心智认知、线上页面和核销验证的体验等等……从而更好决定业务下一步的走向。
界面新闻也同时注意到,试点初期的主推商品,主要为饮品、小吃甜点及多人套餐,重点补贴品类指向中西快餐和正餐,上线品牌包括楼下酸奶、煲珠公奶茶、桂满陇、新旺茶餐厅、青花椒花椒鱼等茶饮及餐饮品牌。
产品策略指向明确,以高频低客单拉动初始用户,再以高客单品类提升整体交易额。
从决策到上线仅不到两个月
回顾在外卖大战打得最凶的时候,美团为了守住市场地位,1.5亿订单里“0元购+自提”就做出不小的贡献;淘宝闪购没有打“0元自提”,但不少擅长薅外卖红包羊毛的用户,在门店下单后主动和商家骑手反馈表示可以自提。
界面新闻了解到,如到店的线下BD和商家服务团队,目前都是和淘宝闪购到家业务共用一套人马。
基于用户需求和商家需求的满足,是淘宝闪购启动到店业务的最初考量。而在另一边,通过今夏的这场战役,闪购已经快速弥合上与对手在供给规模上的差距。所以不管从商家品牌的意愿、能力储备,还是从消费者需求来说,启动新业务都已时机成熟。
从集团层面看,最强的几个产品都参与了协同,来给到店商家和商品灌流量。高德DAU达 1.7亿,日活用户仅次于淘宝;支付宝月活跃用户高达10.4亿;淘宝更是因外卖大战,DAU一路暴涨。
在组织层面上,界面新闻也独家了解到,这次业务并未自上而下组建一个到店部门。项目组从淘宝闪购、支付宝、高德等各个业务线抽调了一些相关人员,以协同方式共建推进,而项目组就设在杭州西溪的阿里总部,可以高效实现跨业务甚至跨公司作战。
“尽管时间紧张,但内部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协同效率’”,一位接近项目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当下的项目需求对接以“天”为单位在进行迭代,由于封闭式研发的物理零距离,关于产品的讨论和分歧都能当面快速落地、解决。
到店业务将是长期拉锯战
2025年的夏天,外卖大战的激烈程度超出外界想象。这场由京东率先发起的进攻,美团守擂、阿里参战的赛道,最终演变成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补贴战之一。
千亿级的资金砸下,整个市场容量迅速飙升,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高峰期,最高日单量规模从1亿涨至超过2亿单,市场格局也发生十年来未有的实质性松动。
订单量上,淘宝闪购如今已追平甚至部分反超美团,而美团的优势在于对UE(单位经济效益)保持领先。随着夏季结束、茶饮需求减少,外卖战火预计逐渐降温,各方预计将进入长期拉锯的新阶段。
在本地消费场景上,到店业务顺势接棒,探索新增长点,这对淘宝闪购来说属于顺理成章。但对美团来说,则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大约在一个月前,美团就已经知道阿里要做到店的消息,这个行业里几乎没有秘密。
相形之下,忙着上线淘宝闪购的商家们,心态则更为“佛系”。
“流量在那、产品在那,不上白不上,只要有增量、对我们商家来说多少都是赚的嘛”,参与首批上线的一名深圳商家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时至今日,外卖大战的激烈战况说明,消费者切换端的成本没有想象的高,商家也一样,竞争力还是在于商品供给,以及履约服务体验。
到店业务是一场长期竞争,抖音花了三年时间,才和美团的到店战争走向稳定。美团在到店业务上,一度拥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和超40%的经营利润率,是其整个体系的现金奶牛。而根据海通国际研报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GTV(总交易额)已经约占美团三分之一,接近2000亿元。在这三年时间里,整个到店市场规模大了,双方都获得了增长,但美团牺牲了一定的利润率。
未来,淘宝闪购、高德、支付宝三个阿里的公司组合,将给到店市场带来何种新变局,目前还未知。但从攻垒方角度来看,资金储备与长期耐心将是他们的机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