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据9月21日晚间外媒报道,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已完全退出其在比亚迪(02594.SZ;01211.HK)的投资。
这一动作标志着这场始于2008年的经典投资画上句号。从18亿港元初始投入到最终超38倍的回报。
“巴菲特团队在比亚迪的投资,是价值投资哲学的一次完美实践。它不仅体现了‘以低估价格买入卓越企业并长期持有’的核心理念。其最终的离场决策,反映了‘当价格显著高于内在价值时理性退出’的纪律性,完成了价值投资从发现、实现到兑现的全周期闭环。”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回应伯克希尔哈撒韦清仓比亚迪股份:“2022年8月,伯克希尔开始陆续减持其于2008年购买的公司股票,去年6月其持股就已在5%以下了。股票投资,有买就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感谢芒格和巴菲特对比亚迪的认可,也感谢过去17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为所有的长期主义点赞。”
价投比亚迪
这是一笔始于2008年的投资。彼时全球金融危机寒流席卷资本市场,比亚迪作为一家在新能源领域尚未站稳脚跟的中国车企,正遭遇燃油车业务增长疲软、电动车技术不被市场看好的双重困境。
这时的查理?芒格却独具慧眼,“我们投资时,比亚迪电池技术落后日本十年。”传统分析认为锂电行业赢家通吃,但伯克希尔看到的是中国工程师用1/10成本实现80%性能的替代路径。
9月26日,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H股,总投入达18亿港元,成功持有配售后总股本的9.89%。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广泛讨论——即便处于危机环境中,比亚迪10.2倍的市盈率与1.53倍的市净率,在传统车企阵营中称不上是“估值洼地”。但巴菲特在接受美国CNBC采访时,称“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朝阳产业”。
在随后十四年,巴菲特用超乎寻常的耐心践行长期主义。比亚迪的股价在此期间经历剧烈起伏波动:2009年借“新能源概念”的东风,股价飙升至85港元,较买入价上涨超10倍,伯克希尔的浮盈规模一度攀升至160亿港元以上;2011-2012年,因燃油车业务出现亏损、电动车销量未达预期,股价暴跌85%至12港元,浮盈几乎消失殆尽;2018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引发行业调整,比亚迪净利润同比下滑31.6%,股价再度陷入低迷。
巴菲特曾说:“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14年来无论市场如何震荡,伯克希尔的持股比例始终稳定在9.89%。
这种坚守并非盲目之举——比亚迪在此期间悄然完成技术沉淀:刀片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DM-i混动技术颠覆市场格局、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08年的不足千辆增长至2022年的186万辆,逐步崛起为全球新能源车企的领军者。
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比亚迪市值已攀升至90亿美元,伯克希尔的投资浮盈超过38倍。
激流勇退
2022年,巴菲特的长期持有迎来了转折点。8月24日,港交所披露的权益变动文件显示,伯克希尔以277.10港元的均价出售133万股比亚迪H股,套现3.69亿港元,持股比例从20.04%微降至19.92%。
这一看似细微的减持动作,却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震荡。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比亚迪H股单日下跌约7.9%,市值蒸发约650亿港元,A股也同步下跌6.8%。
投资者的担忧并非没有缘由——在众多市场参与者心中,巴菲特的持股是比亚迪“价值可信度”的核心支撑。但伯克希尔始终未公开减持原因,市场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新能源行业估值已处于高位,也有人猜测是资金需转向更具潜力的投资领域。
首次减持只是序幕。从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港交所共披露13次伯克希尔减持比亚迪的信息,累计出售股份约1.38亿股,持股比例从19.92%逐步降至7.98%。
这一系列操作呈现出“小额分批、稳步推进”的特征:2023年3月31日,减持248万股后持股比例降至11%以下;同年10月25日,减持82.05万股比亚迪H股后,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7.98%。
巴菲特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首次回应此事:“比亚迪是一家卓越的公司,王传福是出色的管理者,但我们会为资金寻找更令我们安心的用途。”这番话点明了减持的核心动因——并非否定比亚迪的价值,而是伯克希尔需要对资金配置进行动态优化。此时,比亚迪的市盈率已升至80倍以上,相较于2008年的买入价,当时低估的价值已显著回归。
2024年6月,暂停许久的减持操作再度启动。港交所数据显示,伯克希尔当月累计出售约1600万股比亚迪H股。7月16日,出现了关键转折:以238.4港元的均价减持139.55万股后,持股比例降至4.94%,首次低于5%的“举牌线”。
这一变化意味着信息披露规则的切换——依据港交所《证券及期货条例》,持股比例低于5%的股东无需再公开后续增减持情况。此时伯克希尔仍持有约5400万股比亚迪H股,但其操作已彻底隐匿于市场视野之外。投资者只能通过比亚迪的股价波动推测其动向:2024年下半年,比亚迪H股在220-250港元区间震荡,较2022年的高点下跌约20%,市场普遍认为这与伯克希尔的持续减持有关。
2025年3月31日,伯克希尔发布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揭晓了最终结果:在“股权投资”科目中,比亚迪的投资价值被标注为0。随后伯克希尔发言人正式确认:已全部售出所持比亚迪股份,这场持续十七年的投资征程正式落幕。
数据最终镌刻下这场终将载入史册的价值投资传奇:17年间,比亚迪股价从8港元上涨至约319港元,涨幅达3890%;伯克希尔累计套现超390亿港元(约合50亿美元),相较于18亿港元的初始投资,回报率超过38倍。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巴菲特持续减持的背景下,比亚迪的成长步伐并未放缓: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12.8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13.79%,同时加快在欧洲、东南亚的工厂建设,全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
比亚迪2025年中报揭示出不容忽视的隐忧。盈利能力方面,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2.10%降至18.01%,且净利率仅4.32%。
产品结构上出现分化,插混车型上半年销量108.99万辆,同比增长23.71%,不仅低于纯电车型40%的增速,更在6月出现12.45%的同比下滑,已连续4个月环比下跌。
值得关注的是,截止6月末比亚迪存货规模达1408亿元,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存在跌价风险。存货周转率降至1.01次,同比下降3.79%,虽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152.6天优化至142.1天,但存货周转效率未能同步改善,显示下游需求可能不及预期。
比亚迪71.08%的资产负债率仍处于行业高位,流动比率0.7609低于安全线,长期偿债压力与短期流动性紧张并存。此外,手机部件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54%,毛利率仅7.70%,拖累整体盈利表现。
巴菲特之道
巴菲特与比亚迪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单一投资案例的范畴。在行业趋势萌芽阶段发掘价值,以长期持有陪伴优质企业成长,在价值充分兑现时理性退场。巴菲特的坚守,源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准判断。
而他的退场,并非否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基于“估值与成长匹配度”的理性考量——当比亚迪的估值已反映未来3-5年的增长预期时,伯克希尔选择将资金投向更具安全边际的领域。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看似简单,但执行起来却极具挑战,因为它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和从众心理。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要坚持长期视角。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应关注短期价格波动,而应聚焦资产未来生产力。他把市场波动视为朋友而非敌人,因为“波动越大,知识丰富的投资者的机会就越多”。
要持续学习提升自我认知。巴菲特一生都在不断阅读和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他从早期避开科技股,到后来重仓苹果,正是基于对商业模式深入理解后的决策。
巴菲特曾明确表示:“投资不需要高智商,而是需要稳定的情绪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始终坚守核心原则,同时保持进化能力。他提醒投资者:“你买一只股票时要抱着准备买下整家企业的态度,这是投资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