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面临一个两难抉择:一边是美国不断施压要求其对华采取强硬立场,一边是欧洲企业频频发出稀土告急的求救信号。这场看似政治博弈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乎经济命脉的现实考验。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者,中国掌握着关键话语权,而欧盟的高端制造业却高度依赖来自中国的稀土进口。
在美国不断鼓动盟友加大对华制裁力度的背景下,欧盟的摇摆态度显得尤为耐人寻味。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制裁措施尚未正式落地,欧洲制造业已经率先感受到供应链紧张的寒意。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天平上,欧盟究竟该如何权衡?
美国近期动作频频,以支持俄罗斯为由,试图推动盟友对中国和印度加征关税。表面上是惩罚所谓援俄国家,实则延续其一贯的对华遏制策略。在今年G7峰会上,美国财长贝森特甚至提议对中印两国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征收100%的高额关税。面对这一提议,欧盟内部显然陷入了纠结:既要考虑盟友关系,又不得不顾及自身经济利益,处境相当被动。
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制造业强国最清楚,一旦制裁落地,首当其冲的将是本国企业。更现实的是,欧盟若要实施二级制裁,需要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程序障碍之外,经济现实的制约更为严峻:仅德国一国,2024年就有65.5%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若中方采取断供反制,欧洲的新能源汽车、芯片制造、风电项目都将面临停摆风险。欧盟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在美国压力下,想要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谈何容易。
说到对稀土短缺的担忧,欧洲国家可谓首当其冲。这种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是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从电动汽车到风力发电机,从导弹制导系统到半导体制造,都离不开稀土元素。而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都集中在中国手中。自2025年4月起,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本是对美国加税政策的反制,却让欧洲企业无辜受累。
据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透露,在商会协助提交的140多份稀土出口许可申请中,获批的不足四分之一。审批收紧导致欧洲稀土进口量骤减,德、法、西等国进口总量同比下滑近60%。这种短缺正在产生连锁反应:奔驰、雷诺等车企被迫推迟生产计划,芯片厂商不得不减产裁员,新能源企业暂停扩产投资。欧洲原材料商会直言:稀土供应已成为欧盟产业链的阿喀琉斯之踵。一语道破欧盟产业体系的致命弱点。
面对困局,欧盟的应对措施显得力不从心。《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到2030年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降至10%以下的目标。瑞典、法国陆续启动本土稀土开采项目,并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展开合作。但现实是:开矿需要时间、技术和环保评估,远水解不了近渴。中国并未全面断供,而是采取精准调控策略:对友好国家保持供应,对立场暧昧者区别对待。这既是策略运用,也是明确信号:合作有路可走,对抗必付代价。
欧盟的困境远不止于稀土问题,更在于如何在中美博弈中保持平衡。美国要求欧盟选边站队,而欧盟自身追求战略自主,两种理念激烈碰撞。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明确拒绝美国对中印加税的建议,理由很简单:日本同样依赖中国稀土。欧盟心知肚明,跟随美国虽能获得政治加分,但经济代价终将自行承担。中国商务部早已表态:不接受任何国家以涉俄为由实施经贸限制。若欧盟配合美国行动,中方必将采取反制措施。
欧洲议会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有议员警告: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比失去美国市场更严重。这绝非危言耸听:中国是德国汽车的最大出口市场、法国葡萄酒的重要买家、意大利机械的关键客户,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远非政治口号可比。
当然,欧盟并非毫无作为。战略自主计划正在推进,但面临诸多现实阻碍:资源开采遭遇环保争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审批程序冗长繁琐。即便一切顺利,从项目启动到见效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欧盟仍不得不继续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
当前局面可谓进退维谷:口头上讨论制裁,内心却担忧反制;一边承受美国压力,一边听着企业诉苦。欧盟希望保持独立立场,但在中美博弈的大潮中,想要独善其身谈何容易。
从政治立场到经济利益,欧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美国的施压、企业的焦虑、中国的反制,三股力量将欧盟推向风口浪尖。稀土问题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供应链和技术体系,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矿产资源,更在于全球领先的加工能力。这种精准、可控且留有余地的策略,让欧盟在考虑制裁时不得不三思而行。
欧盟既不敢轻易制裁中国,又找不到快速替代方案,这种困境反映了现实的复杂性。未来走向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制裁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合作才是明智之选。欧盟若想稳健前行,必须认清一个事实:中国既不是可以轻视的对手,更不是能够轻易替代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