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搜狐财经
作者丨柴鑫洋
编辑丨李文贤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完成工商变更。
据悉,绵竹国资通过认缴1.37亿元成为公司新股东,持股比例达14.5066%,位列第二大股东。
此次变更后,剑南春控股股东四川同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调整为63.0619%,但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此次股权变更虽未改变控制权格局,但意味着地方国有资本正式进入剑南春治理结构,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搜狐酒业发展研究院专家肖竹青表示,按照公司法约定超过10%股权占比就有主张清算公司的权力。绵竹国资方面增持剑南春股份体现了强化对剑南春强化控制的意图。另一方面,这一股权调整也有助于增强上下游产业链伙伴对剑南春稳健发展的信心。
国资重返剑南春,2024年营收约175亿元
改制为民企二十余年后,剑南春再度迎来国资。
目前,剑南春集团第一大股四川同盛投资股权比例降至63.06%,剑南春集团现任董事长乔天明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资料显示,四川同盛投资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乔天明,持股比例为41%,为剑南春集团实际控制人,其目前担任剑南春董事长职务。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同盛投资持股比例减低到63.06%,对公司的控制权变化要看公司章程中对于不同事务设定的批准规定,如果存在股份超过2/3批准的事项,那么此次增资后大股东将失去部分事务的绝对控制力,但仍可能通过实际控制董事会保持对公司的实际控制。
剑南春集团,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国营绵竹酒厂,是“川酒六朵金花”之一。曾与茅台、五粮液齐名,合称“茅五剑”。
剑南春于2003年在乔天明的领导下启动私有化改制,最终使国有资本全部退出。
据公开报道,此次改制采用管理层收购方式,并于2004年完成。改制完成后,剑南春集团最大股东是管理层组建的四川同盛,自此绵竹国资退出。
2012年,剑南春筹备上市,剑南春集团改制遗留的员工持股争议爆发。公司试图将员工持股变更为信托受益权的操作引发了双方矛盾,直到次年集团溢价回购了职工股权,问题才告解决。
2015年,乔天明又因改制问题遭到有关部门调查。2023年3月,四川乐山市中院一审公开宣判剑南春集团前董事长乔天明行贿、私分国有资产案,被告人乔天明一审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处罚金4亿元。法院判决私分的国有资产及其相应收益予以追缴,返还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
2022年4月,乔天明之子乔愚出任剑南春总经理主持公司全面工作。接任总经理后,乔愚曾提出到“十四五”末要力争达到300亿元的目标。
近年来,剑南春虽凭借核心大单品“水晶剑”站稳次高端市场,但整体增速明显放缓。据公开信息,2023年,剑南春营收同比增长13.55%,但2024年仅增长3.74%。
今年1月28日,剑南春发布了2025新春贺词。文中提到,2024年剑南春实现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11%,营收同比增长3.74%。
据2024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剑南春以169.41亿元的营收排在第25位。该榜单选取2023年全年的营业收入数据作为核心评价依据。据此推算,剑南春2024年的营收约为175.75亿元。
这一数字,离乔愚提出的“十四五末300亿”目标仍有相当距离。
或为资本化铺路
也有专家认为,国资入股剑南春,是为其未来的资本市场运作铺路。
搜狐酒业发展研究院专家欧阳千里认为,从营收、利润来看,剑南春是一家优质的白酒企业,其未来一定会登陆资本市场,才能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在酒业调整期,绵竹国资入股剑南春成为第二大股东,增大了其未来上市的成功率。
另外,绵竹(德阳)也是产酒大市,需要剑南春起引领作用。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国资入股的剑南春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认为,国资入场,不仅为剑南春注入了更为稳定的股权结构和资源支持,更可能在企业战略、政策协调、资金保障等方面提供坚实后盾。尤其是国资力量有望协助剑南春厘清商标权等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提升透明性与公信力,为其未来的资本市场运作铺平道路。
据了解,目前德阳正在大力发展白酒产业,推动白酒产区发展壮大,目前德阳产区正以剑南春为“1+N” 体系龙头,打造千亿级白酒产业集群。
蔡学飞认为,从行业视角看,剑南春此次与国资携手不仅将重塑区域产业格局,更将推动地方白酒产业集群升级。
他还提到,这种“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既避免了过度的行政干预,又可借助国资力量推动企业现代化改革和行业整合。尤其是在白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剑南春此次股权变动,无疑为其他区域酒企提供了应对挑战、强化竞争力的重要参考。
国资入股能否助力剑南春实现“突围”,仍有待市场与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