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全球央行正在悄然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黄金占比显著提升。中国作为典型案例,2025年8月再次增持黄金,总储备量达7402万盎司的历史峰值,较三年前的6264万盎司增长18%,按当前3635美元/盎司价格计算,市值近2700亿美元。
这一趋势并非中国独有,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全球央行连续三年净购入超1000吨黄金。截至最新统计,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总量达3.63万吨,按当前价格折算市值约4.65万亿美元,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除美联储外的全球美债持有总额。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各国将逐步抛售美债和美元类资产、全面转向黄金储备?理性分析后可知,这种观点存在明显误区。
需首先明确统计口径差异:美联储作为美国央行,其持有的4.2万亿美元美债不计入各国外汇储备;而全球黄金储备统计包含美国政府持有的8133吨黄金,这一数字接近第二至第四大持有国之和。
若剔除美国持有量,各国央行实际持有黄金市值约3.58万亿美元,仍低于同期美债持有规模。
具体看美债持仓变化,2022年1月末各国官方美债总额为4.13万亿美元,至2025年6月末降至3.92万亿美元,有5%的降幅,需结合价格波动分析。
美债作为市场化交易品种,其市值受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近年美债收益率快速攀升对应价格持续下跌,即使央行未主动减持,持仓市值也会因价格下跌而“缩水”。
例如,面值1000美元的十年期美债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为900元,这会导致即便不抛售美债持仓额照样变少。因此,5%的市值减少不能简单归因于主动减持,各国央行的实际持有量甚至可能仍有增加。
黄金与美债的价格走势形成鲜明对比。当前金价突破3600美元/盎司,而2022年初仅为1800美元左右,三年间涨幅超100%。
以中国为例,央行的黄金储备量如前文所述增长了18%,市值增幅则达到了惊人的130%,足见价格上涨是储备额增长的主因。
这种“量价错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各国央行增持黄金的绝对量远小于市值增长幅度,金价飙升才是储备规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
展望未来,美联储即将启动降息周期,美债收益率下行将推动价格反弹。根据资产价格与收益率的反比关系,美债价格上涨使得其吸引力将逐步回升。同时,各国官方机构同样遵循“买涨不买跌”的投资逻辑,美债价格上行周期往往激发增持意愿。
因此,尽管地缘政治风险促使各国通过增持黄金分散风险,但这并不构成对美债的系统性替代。
更深层的限制在于黄金的物理属性。全球黄金总量有限且开采成本高昂,无法像货币那样无限增发。说句不好听的,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到,美国持有8133吨的黄金好多年了,一克也不卖,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储备黄金持有大户同样如此。
中国虽然从2022年11月开始连续大幅增持黄金,再叠加金价暴涨因素,结果现在的总市值依然不到3000亿美元,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和美债分别为3.3万亿美元和7000多亿美元。就是因为黄金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
综合来看,近年黄金储备增长主要源于价格飙升及避险需求,而非对美债的系统性替代。在全球货币体系变革进程中,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角色将持续强化,但美债等美元类资产作为核心储备资产的地位短期内难以动摇。
真正能够替代的美元类资产的不是黄金,只有可能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权货币。欧元曾尝试替代美元但失败了,下一个挑战者会是谁呢?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