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今日中国)
2025年6月28日,江苏苏州,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暨2025数字低空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日前,财政部等部门对外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双贴息”被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为服务消费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燃料。
202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服务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此后,一系列促消费的方案政策密集落地。
如此布局绝非偶然。当传统动能渐趋平缓,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从依赖要素投入的规模扩张,转向依靠结构和效率优化的质量跃升。高质量服务消费将凭借其韧性、辐射性和巨大潜力,逐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服务消费成为新增长极是必然趋势
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引发了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扩大了消费的需求,这是收入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规律。
首先,收入增长是服务消费需求扩增的根本动力。经济学经典理论表明,当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后,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需求的重心将从满足基本生活的实物商品,加速向发展型、享受型的服务体验迁移。
2024年,中国人均GDP已超1.3万美元,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突破4亿人。这一群体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温饱,而是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能提升人力资本和生活品质的服务。2024年,中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呈现逐年攀升的状态。这些指标都表明,中国经济社会的“服务化”转型已不可逆转,这也符合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与产值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后,居民实物消费的边际增长空间将逐渐收窄,这也使得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因素共同叠加会孕育出海量、多元的新服务需求。
由此可见,供给侧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需求牵引”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从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特别是知识与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第三,服务消费让宏观经济更具有韧性。与容易大起大落的投资和外贸相比,服务消费具有波动性更小、韧性更强的特点。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特征,可以认为人力资本和能力就是其“库存”,不会像工业品一样形成庞大的产能积压。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但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健康管理、职业培训等服务消费品类保持逆势增长,有效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2025年7月30日,无人驾驶快递配送车将快递件准确无误地送达快递分发点
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高质量服务消费并非一个孤立的增长点,而是一个具有强大牵引和扩散能力的发动机。它通过多维度的乘数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不断升级和重构。
首先,产业关联乘数效应。服务消费具备极强的产业链带动能力,能产生“一业兴、百业旺”的效果。不同于商品消费的一次性交易终结,服务消费往往会开启一个持续的价值创造过程。例如,一个文旅项目的兴起,能串联起交通、住宿、餐饮、零售、文创等数十个关联行业。这种带动效应不仅局限于第三产业,更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向第二产业逆向赋能,比如对家电、设备等行业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正是因为服务业具有这种特性,一些制造业企业也在加快向服务业拓展。比如三一重工、海尔等企业已证明,通过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等嵌入式服务,其服务业务的毛利率甚至远超传统制造环节,实现了价值链条的向上攀升。
其次,就业创造乘数效应。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显著高于工业。不同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就业的量和质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同样的消费金额,服务消费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超商品消费;另一方面,服务消费推动就业结构向高质量演进。不仅在康养、家政等领域吸纳大量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更催生了数字服务经纪人、沉浸式体验设计师、金融顾问等技术密集型的新职业。这为青年群体开辟了全新的、高质量的就业渠道,使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人才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
最后,创新催化乘数效应。服务消费是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最活跃的实验场。蓬勃发展的需求为新技术提供了最前沿的应用场景和迭代反馈。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深刻影响着服务的供给与消费模式;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家居等新业态快速进入千家万户,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与重塑。这种由需求拉动的创新,成功率更高,扩散速度更快,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途径。
构建现代经济生态系统
当前,服务消费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全社会的共识,但其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方面的掣肘。要释放其巨大潜能,不能依靠零敲碎打的政策,必须构建一个协同发力的现代经济生态系统。
首先,要构建适配的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服务消费的无形性、即时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其比商品消费更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来降低交易成本,保护消费者权益。部分领域的监管滞后与规则缺失,有可能迟滞相关消费的增长。例如,很多服务行业要求购买预付卡,但当侵权事件发生时,消费者却往往因为取证难、投诉难等原因挫伤消费信心。最近几年快速兴起的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更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消费者权益,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试错的同时,要设立风险可控的“安全空间”,同步完善规则,实现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的动态平衡。
二是建立前瞻性标准体系,快速响应新业态发展,针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服务质量建立国家级标准,为市场划定清晰的红线。另外,也要深化制度型开放,在跨境数据流动、职业资格互认等领域先行先试,主动参与并引领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制定,为中国服务“出海”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推动普惠包容的数字化服务。数字技术是打破服务供给时空限制、提升质量效率的利器,但技术的普及与包容性发展需要同步,否则有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比如,农村及老年群体在接入数字服务时仍面临困难,反而给生活带来了困扰。因此,技术支撑必须双轨并行:一方面要大力发展AI、大数据、VR/AR等技术,深度赋能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创造高质量服务体验。另一方面也要有包容性设计,开发简易模式APP,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能覆盖所有群体。
另外,完善社会保障,筑牢居民消费的信心基石。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的前提,是拥有稳定可持续的安全预期。当前,“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未来支出的担忧。因此,要加快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扩大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覆盖面,缓解老龄社会的养老焦虑,同时逐步扩大医保目录,降低家庭医疗支出负担。稳固的社会安全网能够有效降低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将更多收入转化为即期消费。
当然,服务消费的持续繁荣,最终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和分配结构的优化。除了持续出台政策支持服务业,特别是中小微服务企业的发展外,也要加快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壮大服务消费的市场潜力,形成“收入提升-消费升级-产业进步”的良性循环。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历程,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服务,演进路径清晰可辨。今天,中国正站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换节点上,高质量服务消费发展成为重构中国经济发展新范式的重要推手。这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政策调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系统性变革,不仅是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频共振,也是对经济规律的遵从和对发展初心的回归。
卞永祖《管理现代化》杂志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