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国市场四十年,日企三得利如何“伪装”成国货之光?
在中国饮料行业的版图上,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名字,每年从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着千亿级的营收。它并非我们耳熟能详的农夫山泉或娃哈哈,而是源自日本的品牌——三得利。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巧妙地“伪装”了近四十年,让无数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将其视为“国货之光”,为其消费。
回首过往,三得利的身影早已活跃在中国消费者的视野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1984年,三得利便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以啤酒和饮料业务作为其进入中国的敲门砖。令人瞩目的是,仅仅四年光景,三得利啤酒便成功摘得上海市场销量桂冠。然而,啤酒领域并非其宏图的终点,其真正的雄心早已投向了更广阔的饮品天地。
1997年,在中国消费者普遍钟情于甜味饮品的年代,三得利率先推出了市场上第一款无糖茶饮。然而,面对当时消费习惯的巨大鸿沟,这款创新产品并未获得市场的青睐,只能在福建、江浙等局部区域默默耕耘,长期徘徊于不温不火的境地。直到2016年,随着元气森林以“燃茶”引爆代糖无糖茶市场,健康意识的觉醒才为三得利带来了翻身的时机。消费者对“0糖0卡”产品的追捧,让三得利苦心经营的无糖茶饮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紧接着,2021年,三得利乌龙茶在华销售额实现了惊人的80%增长,随后的2022年和2023年,增速更是分别飙升至120%和200%,一举成为无糖茶饮市场的核心力量。
三得利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深思熟虑、高明的“本土化”战略。从踏足中国伊始,三得利便有意将自身塑造为本土品牌。它大肆宣扬其乌龙茶原料源自福建,并在广告宣传中大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拍摄广告时,邀请中国摄影师,选用中国面孔,甚至将相声、戏曲以及《西游记》等经典文化符号巧妙融合,例如那则孙悟空、唐僧、沙和尚与三得利乌龙茶共舞霹雳舞的经典广告,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在产品包装设计上,三得利更是费尽心思淡化日本痕迹。逐年减少日语标识,转而使用醒目的汉字,并巧妙植入小笼包、古画等中国传统意象。产品介绍中惯用繁体字,瓶身上甚至还醒目地标注着“福建省推荐”的字样。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成功地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了一种“天然”的中国品牌认知,使得人们几乎难以察觉其日本品牌的真实身份。
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三得利还积极借助明星代言和渠道优势。孙俪、范冰冰、张震等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明星的代言,极大地强化了其本土化形象。在线下,三得利精准布局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网络,与罗森、7-Eleven等日系便利店深度合作,不惜投入高额的陈列费用,力求将产品摆放在冰柜最显眼、最黄金的位置。在线上,三得利全面入驻天猫、抖音、美团等主流电商平台,其茶饮料在各大电商渠道的销售榜单上常常位列前茅,甚至跻身前二。
然而,三得利在中国的崛起之路并非坦途。尽管三得利官方回应称其在中国销售的饮料绝大部分在中国本土生产和加工,但仍有部分消费者在知晓其日本品牌身份后,表达了不再为其买单的态度。数据显示,2024年,三得利在中国无糖茶市场的份额已从21.12%下滑至12.04%,与市占率高达69.50%的本土品牌东方树叶相比,差距甚为明显。
就全球营收而言,日本本土市场贡献了48%,亚洲和大洋洲占比20%,美洲17%,欧洲15%。中国市场作为其重要的增长引擎,贡献了约200亿至3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约占其全球总营收的12.8%。尽管三得利在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依然面临着本土品牌的强大竞争。康师傅、果子熟了等品牌正以惊人的速度追赶,而无糖茶饮市场的整体规模增长空间也相对有限。
三得利的产品线以乌龙茶为核心,并不断拓展出无糖、有糖、茉莉乌龙、桂花乌龙等多种口味。此外,它还涉足大麦茶、功能饮料乃至威士忌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更是敏锐地捕捉到中式养生饮品市场的巨大潜力,推出了添加枸杞、红枣、菊花等养生成分的“焕方”系列。鉴于2023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高达350%,并预计在2028年突破百亿,三得利的这一步棋可谓精准而前瞻。
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演变史,是一部关于市场渗透、文化融合与消费习惯变迁的生动写照。它用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最终在中国健康饮品消费的浪潮中实现了爆发。然而,它的成功故事也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敲响了警钟:无论本土品牌抑或国际巨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唯有持续的创新和深刻的适应,方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持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