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最近闹出了一场大笑话。 副总统万斯公开表示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已经高达54%,明确说“不会再往上提了”,这被广泛解读为美国在贸易战中的一次认怂。 然而,同一时间,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却大言不惭地宣称“稀土是美国发明的,但被中国抢走了”,国务卿鲁比奥更是抛出雷人语录,说“没办法和一个对赚钱不感兴趣的国家竞争”。 这种自相矛盾的言论,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的混乱和内部焦虑,让全球围观了一场政策闹剧。
万斯作为特朗普团队的副总统,一向以对华强硬著称,但他的最新表态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承认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综合达到54%,这个数字包括10%的基准关税、20%的针对特定领域如芬太尼的额外税,以及原本24%的部分税率。 万斯直言,再加关税只会让美国自己吃亏,因为许多美国企业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成本上涨会直接削弱产品竞争力,甚至危及工人就业。 例如,汽车制造业大量零部件来自中国,关税提高会导致车价上涨,普通美国人买车就得掏更多钱。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言论则完全颠倒了历史事实。 他声称稀土是美国发明的,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来。 但实际上,稀土元素的发现与美国无关。 1794年,芬兰化学家加多林首次从瑞典矿物中分离出钇土,开启了稀土研究。 19世纪,关键突破发生在瑞典和德国等欧洲国家。 美国直到1947年才发现最后一种稀土元素钷。 美国确实曾是全球稀土生产的领导者,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在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供应了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但后来衰落了。
美国稀土产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内部问题,而非中国抢夺。 环保审批耗时长达29年,而加拿大只需2-3年;人工成本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资本家更倾向于投资快速盈利的科技行业,不愿投入矿业这种又脏又累的领域。 这些因素 combined,导致美国主动把稀土生产往外转移,而不是被中国抢走。 中国之所以崛起为稀土强国,是靠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和长期投入。
中国的稀土优势源于像徐光宪院士这样的科学家的贡献。 他的串级萃取技术大幅提升了稀土提炼效率,使中国从单纯出口稀土土矿转变为掌握全球90%稀土精炼能力和67%相关专利。 生产成本降至美国的叁分之一,中国每公斤稀土成本12美元,而美国高达50美元。 这种技术进步带来显著价格优势,但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以半价销售稀土进行倾销。 世界贸易组织只批评过中国出口管理方式,从未认定倾销行为。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令人震惊。 美国唯一的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在内华达州开采的矿石,需要装船运往中国江苏进行加工,成本比中国本土企业高出两倍之多。 五角大楼虽投入4.39亿美元扶持本土产业链,但新建的工厂预计到2027年才能实现年产1000吨磁体的能力——这仅仅是中国工厂一天的产量。 美国国防工业正面临严重的稀土供应链危机,战略储备仅能维持3-6个月军工生产需求。
每架F-35战机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需要高达4.2吨稀土。 这种脆弱性让美国政府在政策上陷入两难。 一方面,他们想通过施压解决稀土短缺;另一方面,又坚持削减贸易逆差。 这种“双向索取”的谈判策略在中方坚守原则的立场下难以奏效。 美国重建完整稀土产业链需要15年以上时间和千亿美元级投入,而环保成本是中国的4倍,使商业可行性极低。
国务卿鲁比奥的言论反映了美国更深层的焦虑。 他声称“没办法和一个对赚钱不感兴趣的国家竞争”,这实际上是在抱怨中国更看重长远战略和产业链控制权,而非即时利润。 鲁比奥身兼国家安全顾问、国际开发署代理署长四职,权力集中程度超过尼克松时代的基辛格。 他设立了名为“美国优先机会基金”的29亿美元对外援助计划,明确将“应对中国战略挑战”列为优先目标。
鲁比奥的焦虑源于中国在关键产业如稀土领域的打法。 中国愿意投时间、扛住前期的环保和成本压力,一步一步把产业链做扎实。 而美国企业习惯了一切看财务报表,什么赚钱快就做什么。 当年觉得稀土生意吃力不讨好,又脏又累还赚不到快钱,干脆外包出去,宁可从国外买。 结果几十年下来,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几乎没了,关键时刻才发现被“卡脖子”。
美国对华战略存在根本性分裂。 他们既无法接受中国崛起,又无力解决产业空心化、金融资本泡沫、劳工技能断层等内生难题。 当中国以举国体制攻坚核心技术时,华盛顿深陷党争内耗;当中国通过长期规划培育新质生产力时,美国政策被选举周期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种矛盾在贸易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斯的务实转向虽具突破性,却难改美国对华竞争基调。 他的言论价值在于折射出美国战略界的认知进化与行动困境。 然而,商务部长和国务卿的荒谬言论显示,美国政府内部远未形成统一立场。 这种混乱不仅削弱了美国的谈判筹码,还让全球看到了其政策制定的不连贯性。
稀土问题的核心是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而非资源所有权。 中国通过技术突破如徐光宪的萃取技术,实现了从采矿到精炼的全链条控制。 美国即使有矿,也缺乏提炼能力。 例如,美国稀土矿石运到中国加工,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 这种依赖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需要巨额投资和时间。
美国政府的回应往往停留在 rhetoric 层面,而非实际行动。 卢特尼克的“发明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忽略了历史事实和市场经济规律。 稀土是天然元素,不存在发明之说;中国的优势是通过公平竞争和技术进步获得的。 美国若想竞争,就得面对现实,投入资源改善本土产能。
鲁比奥的“不赚钱”论调也站不住脚。 中国企业当然追求利润,但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布局。 例如,在稀土领域,中国承担了环境成本,并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价格。 这种模式在长期看来更可持续,而美国的短期主义导致产业链外移。
数据清楚地显示了美国的困境。 关税战以来,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成本,通胀压力增大。 稀土依赖使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面临供应链风险。 政府投入的4.39亿美元相比千亿美元的需求只是杯水车薪,而且进度缓慢,到2027年才能有微小产出。
这场政策闹剧的根源在于美国无法适应多极世界的新现实。 他们既想维持霸权,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下的相互依赖。 万斯的表态是一个信号,表明部分决策者开始务实,但整体政策仍被意识形态和内部政治绑架。 未来,这种矛盾可能继续加剧,影响全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