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写可燃冰的相关文章,我查阅了大量与能源相关的资料,结果老罗在过程中竟意外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每年进口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总量,比排在我们身后的日韩加起来还要多得多。但如果现在告诉你们,中国其实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你们会相信吗?只不过,中国输出的并不是石油,而是太阳能电池板。 传统的能源出口国,如沙特和俄罗斯,依靠的是地下的天然资源。他们把石油从地下挖出来,直接卖给国外,换取外汇,逻辑简单粗暴:消耗资源,获取收益。而中国走的路线完全不同。我们依靠消耗电力、利用制造业,生产出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再出口到全球。可能有人会疑惑,太阳能电池板不就是一种工业制成品吗,怎么能算能源?其实只要换个角度,把光伏板看作是“固化的阳光”,或者是一座能持续运行二十多年、稳定发电的小型电站,你就能明白,它完全可以等同于能源出口。 仅在2023年,中国就生产了588GW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个数字或许乍一听没有概念,那我们来对比:一座大型核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大约只有1GW。而在这588GW的产能中,出口量高达235.9GW。要知道,全球现役核电机组总数也就440台,中国一年的光伏出口相当于全球核电产能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每生产1GW光伏组件,全产业链大约要消耗259GWh电能,虽然投入不小,但光伏板在其寿命周期内所能产生的电力,却远远大于生产环节的耗能。 根据实际运行数据,一块太阳能板按25年的寿命计算,每年可发电约2146GWh,总计可达到5万GWh的规模。换句话说,中国2024年出口的光伏板,未来每年能为海外市场提供大约500TWh的电力,25年累计可达惊人的11800TWh。将其折算成石油热值,相当于每年替代2.94亿桶原油。如果考虑到石油发电的转化效率(约40%),实际等效的能源规模更是达到7.355亿桶。以25年的周期计算,这批光伏出口的总能量,相当于74亿至184亿桶原油储量。
这样的规模在全球石油出口市场处于什么水平呢?如果按每年2.94亿桶来算,相当于日均出口80万桶,排名全球第17,超过英国。若按7.355亿桶来算,则相当于日均200万桶,全球第7,超过科威特。如果按照74亿桶来衡量,相当于每日2000万桶,远超沙特年出口量,甚至超过2024年整个OPEC总和。而按184亿桶来算,几乎等同于每日5000万桶,是OPEC出口总量的两倍。由此可以说,中国通过光伏产业,已经悄然具备了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石油输出国的能源输出能力。这也是美国为何在光伏产业上处处打压中国,因为它动摇了石油美元背后的逻辑——能源掌握在产油国手中,而中国用另一种能源形式改变了规则。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种能源输出方式,比传统的石油天然气更具韧性。原因有两点。第一,石油是“鱼”,光伏是“渔”。光伏产业依赖的不仅是资源,而是高度复杂的制造能力与产业链整合。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中国建立了完整而高效的供应体系,保证了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生产。这种体系不是任何国家都能轻易复制的。第二,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它不会像石油一样越用越少。买家一旦安装光伏系统,就相当于拥有一座可运行二十多年的虚拟油田,而且几乎无需后续燃料支出,能源自主性远超石油。 这一模式让中国创造了人类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一个国家同时是制造业最强国与能源输出大国。过去的三百多年里,工业强国与能源强国从未在同一国家出现。德国、日本、韩国都是制造业强国,但能源高度依赖进口;而中东、俄罗斯虽然能源富足,却工业能力不足。美国则更典型,在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从未成为能源净出口国,直到产业逐渐去工业化之后才依赖页岩油重回能源出口大国。而中国却打破了这一悖论,凭借制造业实现能源净输出。 这不是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禀赋,而是技术进步、产业链整合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新型能源权力格局。过去十年,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占据全球八成产能。可以说,这场无声的能源革命,已经悄悄改变了国际能源话语权的分配。未来,全球能源权力或许不再掌握在石油出口国手中,而是由掌握光伏、风电、储能技术的工业强国决定。而中国,正是第一个同时拿下这两个身份的国家。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在储能、绿氢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持续突破,这种新型能源输出模式将更加巩固。或许若干年后,历史会记住2020年代,正是这一时期拉开了全球能源权力转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