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刘润)
稳定币,正在走向风暴中心。
7月,美国签署GENIUS Act,多家银行、科技公司计划发行自己的稳定币。欧洲的MiCA法规,明确把稳定币纳入金融体系。8月,日本金融厅计划批准首个日元稳定币JPYC。香港,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京东等大企业进入试点。还有报道称,中国也开始考虑,发行人民币稳定币了。
(图片来自:路透社)
政策,是资本最大的风向标。
于是,到今年3月,全球稳定币的流通量,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像Circle这样的头部公司,一周的稳定币增发量,就超过了10亿美元。Tether持有的美国国债,更是达到了1270亿美元,比韩国都多。
为什么中美欧日,突然之间都这么重视稳定币?能吸引这么多资金,稳定币有没有投资机会?如果人民币稳定币真的发行,红利在哪?
是的。很多人一听到“币”的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像比特币一样疯狂升值,让我也一夜暴富?
但很可惜,不能。
虽然稳定币和比特币一样,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但它却不太会出现,今年1块、明年涨到3块这样的投资机会。
因为本质上,稳定币不是用来炒的,而是用来花的。
为什么这么说?
01
稳定币,就是法定货币的借条
稳定币,顾名思义,核心就一个词:稳定。
而它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有法定货币给它“压舱”。
举个例子。一家机构,比如美国的Circle公司,它要发行1个美元稳定币,就必须先存1美元的真实资产,比如现金,或者美国国债。
就像你借出一块钱后,才能拿到一张能在市场上流通的“借条”。会有人去“炒”借条,指望它明年升值吗?不会的。你不会指望今天借100块换到的借条,下个星期能涨到150块。
稳定币,就是法定货币的“借条”。它的价值在流通,而不在增值。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不能升值,那我现在用支付宝、微信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用“借条”去花钱呢?
02
用稳定币,能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如果你只在楼下超市买瓶水,给朋友转个账,用支付宝付款,确实简单。但如果,钱不是付给楼下超市的老板,而是远在纽约的客户呢?
那就难了。因为,假如你的钱在上海银行,但史密斯的钱在纽约银行。这两家银行,谁也没有在对方那里开过账户,你的钱过不去。
怎么办?
你可能需要找个中间人。比如,摩根大通银行。它可能同时是上海银行和纽约银行的合作伙伴。所以这笔钱,就从上海银行,转到了摩根大通银行,又转到了纽约银行。
每一次转账,都要手续费。加在一起,可能要2-3%。
好像也不多。但如果,你是一家像京东这样,一年交易额上千亿的大企业呢?1千亿的2%,可是20亿啊。这还只是钱的成本,走这样一笔汇款,动不动三五天,汇率波动、时间成本,那更没法算了。
这个复杂的代理行汇款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SWIFT电汇。
而用稳定币付款,过程就会变成:
你通过合法渠道购买相应的稳定币,发到史密斯的数字钱包里,几乎实时到账。如果有需要,史密斯就会去把它兑换成法定货币,中间成本比之前,便宜一个数量级。
稳定币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把“账”变成了“钱”。
在传统银行体系里,流动的不是钱,而是债务关系。钱看起来从我的账户跑到你的账户,其实只是银行之间互相打欠条,你欠我、我欠他,他欠你,最后再清算抵掉。而稳定币跑在区块链上,点一下转账,钱的所有权就直接从我变成你,全网同步记账,不用清算,成本自然低了。
这就是用稳定币的第一个好处: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商业世界里,比手续费更贵的,是“不信任”。你担心钱打给史密斯,他不发货怎么办?史密斯也怕,自己先发了货,你不给钱怎么办?
过去,这个问题要靠银行。
银行要先把买家的钱冻了,给卖家一个证明,你发货吧,钱在我这。等货到了,再把钱给卖家。慢,而且贵。那么点利润,全被银行赚走了。
那怎么办?还是稳定币。
通过智能合约,稳定币就能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去哪。
比如,你可以这么设置:
如果(IF),海关系统里,出现了这批货的出关单据;
那么(THEN),这笔货款就自动解锁,支付给供货商史密斯;
否则(ELSE),如果3个月内,这批货还没发出,钱就自动退回。
IF、THEN、ELSE。设置好智能合约,稳定币就会被代码“锁定”,按照预设操作。这就是稳定币的:可编程性。
整个过程,不再需要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因为你们信任的,不再是彼此的人品,而是代码本身。
嗯。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信任。稳定币的价值,确实不小。
那作为提供稳定币的人,稳定币的发行方,又图什么呢?
03
发行稳定币,相当于开了家“不付利息”的银行
稳定币发行机构赚钱的方式,简单到甚至有些“枯燥”:
吃利息。
今天,流通在外的稳定币,总共有超过2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Circle、Tether这些发行公司的银行账户上,躺着超过2000亿美元的真实资产。
全世界的用户,正拿着它们发行的、可编程的“借条”,在到处交易。
这些公司,当然不会让这2000亿美元闲着,而是在监管允许的情况下,拿去买国债、基金,或者存到能拿利息的银行。
哪怕收益只有4%,一年也是80亿美元。
所以有人说,发行稳定币,就像开了一家“影子银行”。无偿占用资金,不用付给用户存款利息。
还记得文章的开头吗?Tether一家公司持有的美国国债,就超过了1270亿美元,比韩国整个国家持有的都多。
某种程度上,稳定币,已经达到可以撬动国家财政,影响全球金融秩序的地步了。于是,它开始触碰到一个更敏感的问题:
国际贸易话语权。
04
稳定币,是下一个国家金融主权的战场
先看美国。为什么美国如此积极地,为稳定币立法?
因为,对美国来说,稳定币的价值,在于资产。
只要发行美元稳定币,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拿美元和美债作为储备。你每买1块钱的稳定币,钱就流向了美国的国债市场。
美元稳定币,本质上成了美国财政部新的卖债通道。
这还只是眼前的收益。当全世界的人都用美元稳定币交易,本质上,就是在数字世界里继续用美元支付。
而在国际贸易中,支付即权力。
过去,全球资金流动的系统,叫做:SWIFT。它的总部在比利时,但控制权却在美国手里。因为全球跨境结算,超过40%是美元。
2012年,美国就以“核计划”为由,把伊朗的主要银行踢出了SWIFT系统。那年,伊朗的石油出口结算停滞,收入大大幅缩水。2022年,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俄罗斯的跨境支付成本瞬间飙升好几倍。
美元稳定币,还是美元霸权延续的数字化手段。
再看中国。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本来就不高。这两年,已经跌到2%- 3%。大多数跨境支付,依然要通过SWIFT。
对中国来说,一旦出现冲突,金融随时可能受到威胁。
那么,怎么办?
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就是答案之一。
对于一个“一带一路”上的非洲商人来说,让他下决心把公司的储备货币,从美元换成人民币,很难。但是,为了一次和中国的生意,用一次更便宜也更快的人民币稳定币结算,尝试的门槛就低了太多。
就这样,一次尝试,两次尝试...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交易中习惯了人民币的计价和结算,人民币的支付局面,才可能真正被打开。
8月,在香港可能展开的试点,就可能是第一步。让满足要求的企业先发行稳定币,用市场的办法试试水,也能和内地的资本稳定隔开,确保合规。
总结一下。
美国推广稳定币,在于资产,想让全世界为国债买单;而对中国来说,稳定币的价值,不在资产,而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
最后的话
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那些,关于稳定币的问题。
1)为什么中美日,都突然这么重视稳定币?
因为这张小小的“数字借条”,或许不只是一次科技金融的创新,而是未来全球金融战场的入场券。
谁能靠它拿到更多支付,谁就能掌握下一轮贸易竞争的主动权。
2)那,稳定币的机会在哪?红利又在哪?
稳定币本身,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炒的。因为锚定了法定货币,所以指望它像比特币一样升值,几乎不可能。
所以,机会不在于购买稳定币本身,而在于做“卖水者”和“服务区”。比如,开发企业级数字钱包和资金管理系统,把稳定币嵌入到供应链金融,B2B大宗交易等具体场景中,甚至最先学会使用这套系统、降低贸易成本……
当钱的形态被重塑,商业的规则,也必将被改写。
参考资料:
1、Tether美国国债持有量达到1270亿美元,超越韩国
2、《天才法案》有望规范美国的稳定币?
3、日本拟批准发行日元稳定币
4、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