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把对印度的关税叠加到50%这个罕见的高位,理由摆在台面上:印度继续买俄罗斯原油,就要付出代价。华盛顿还真动了手,海关公告写得清清楚楚,加征25%的额外关税与此前25%叠加生效。印度出口端立刻冒烟:鞋业、纺织、珠宝、皮革、食品、汽车这些劳动密集型行当,订单被暂停、被取消的消息接连传出,工厂开开停停。
就在这场针锋相对的当口,中国驻印大使徐飞洪在新德里一场聚焦上合与中印关系的论坛上,罕见地直面点评美国对印加税,用了“霸凌者”“沉默只会助长霸凌”这样的硬词,并且点题表态——中方坚定同印方站在一起,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公平正义。印媒的用词是“不同寻常”。
关税拉到50%,这不是桌面上的虚火。美国商务部的账单写着:去年自印进口870亿美元,对印出口420亿美元,美方有逆差,白宫就有情绪。可这回的加税,打到的是印度出口结构的软肋——以性价比取胜的劳动密集型。印度方面的测算更直白:约55%的出口产品将面临30%-35%的价格劣势,很多跨境订单直接失去商业可行性。券商与投行给出的宏观影响在1个百分点左右的GDP增速下调,哪怕有争议,也足够让新德里财政与就业部门紧张。
莫迪在集会上把话挑明了:优先护住农民与小企业。苏杰生把“俄油”摔回去:让我们停买毫无道理,欧洲买得更多。报复性关税的预告已经放出,但具体清单与税率暂无权威版本。政策面上,印度把消费端托底先提上来:调税、降保险、汽车与家电降成本,讨论为出口商提供低息融资,谋划把出口导向“向全球南方分散”,尝试用拉美、非洲、东南亚来稀释对美的依赖。说到底,新德里的算盘是两条腿:对外,用多边与南南合作筑“缓冲垫”;对内,用托底与补贴把“阵痛”摊薄。至于力度够不够、能不能跑得赢订单撤离,这不是一天两天能看透的账。
而中方这次的表态,锋芒挺足。点名反对单边加税,反对将关税工具化、政治化,主张两国在多边框架下抱团抗击“霸凌”。新德里媒体敏感地捕捉到“不同寻常”。就美国针对印度的措施发声支持印度,这在中印关系的叙事史里不多见。
而美国说关税是为了惩罚印方买俄油。新德里回应也很有逻辑:能源安全是硬需求,俄油折价、结算灵活、航运可控,当下替代成本太高。更何况,欧洲买得更多。这说明,印度在俄油问题上的退让空间极小。印方能做的是结构调整与舆论降温:提高中东与西非占比,拉长与美国能源合作的清单,降低“俄油专属”的标签强度,但不抽核心供给。这叫动边不动心。在这条线上“强硬”,莫迪是有底气的。
现在这个节点,对印度来说绝对是历史性机遇。国际秩序正在重构,印度如果能和中国、俄罗斯、东盟等力量联手,推动多边机制建设,完全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如果在美国压力下妥协,那就会沦为美国的“战略附庸”,失去来之不易的“战略自主”。莫迪的选择,决定着印度未来十年的地缘角色,也影响着亚洲大国格局的走向。
中国大使的罕见发声,为莫迪政府注入了信心,也给了印度更多“硬气”的空间。但莫迪敢不敢真正强硬,关键还看他能不能在经济依赖、战略安全和国内政治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中美博弈升级的背景下,印度要想成为真正的全球玩家,只有加快制造业升级、完善能源储备、强化多边网络,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真正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