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经济与时评)
回忆《谈谈中国经济复苏与衰退问题》之二
——关于经济复苏的基本条件
贺 铿
中国经济是正在复苏还是即将裹退,这是我们讨论的切入点。
认为正在复苏的主要是国内的经济学家。认为要衰退,甚至断崖式下降,並且会坠落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主要是国外某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
我着重分析了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走到今天的原因。认为,如果病根未除,经济就难以真正走向复苏。
病根是什么呢?是初次分配最终消费率缩小,再分配差距扩大。导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居民消费不足。
自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后,头10年每年“最终消费率”降低1-1.4%,由实行“积极财政”之前的62.9%降低到50%左右徘徊,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5%,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低了20%。
上述情况是形成当今国内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国内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不改善,并且最终修复,经济复苏就不可能真正出现。
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复苏还没有基础条件。
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还必须改革再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23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高于国际警戒线0.4,接近收入分配极不公平线0.5。根据经济学理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就越小。这一点,也是我国居民现在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一直建议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转变思想。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施策——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要避免无的放矢,总是“双积极”、“逆周期”。要着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基建投资项目,增加民生支出比例,重视修复经济发展比例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急需开源节流,宏观调控要实行财政积极平衡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组合。要重视研究经济运行中的比例关系,切实按经济规律办事。
所谓“逆周期调控”间接说明:我们承认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周期。
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的经济学家谁也没有回答过。
是不是如同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一样: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是资本家盲目追求利润形成的?是不是也表现为危机、停滞、复苏、繁荣循环往复?
我过去不认为有社会主义经济周期。与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朋友争论过,也发表过文章。
但是,事实好像是颠覆了我的认知。社会主义经济不仅有周期,而且周期一般还比较长。因为它是各级领导盲目追求高速度,“GDP挂帅”的结果。
盲目追求GDP高增长,就不可能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就不可能不破坏社会再生产中的客观比例关系,从而使社会再生产难以进行下去——于是就爆发危机。至少我是这样认识的。不同意者可以写文章批驳,当然我没有权利阻“投诉”。
爆发危机后,我们的管理“操盘手”往往不注重修复经济比例关系,而是拼命阻止经济下行,深怕影响了当年定下的高增长率。于是,经济停滞阶段会越来越长,经济复苏的到来很缓慢。这一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接受了总设计师的思想,但是没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这一点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8月20号的文章中,我谈了“发展观”和“宏观调控思想”出了问题,在此不再重复。计划还写“回忆之”三——关于“流动性陷阱”和“通货紧缩”问题,也不准备写了。因为有两个网友在8月20号发表的《谈谈中国经济复苏与衰退问题》被封之前,截屏了。他们给我发来的截屏我看过了,应该可以复原。我计划在下星期抽空做这个工作,并且我会想办法发表,以飨读者。
今天就说到这里,对与不对都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部门,谨供参考。202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