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泽平宏观团队
8月18日,上证指数创出近10年新高,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创两年多新高,北证50创出历史新高。同时,A股成交额突破2.8万亿元,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沪深300等重要指数分别上涨11.23%、13.64%、21.69%、7.74%。
A股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亮眼的星,一扫过去数年跑输全球的低迷行情,国际机构纷纷看好,牛市行情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在赚钱效应带动下,5月以来出现了散户跑步入场、存款搬家的迹象:7月上交所开户数量相比5月增长26%;7月M1同比增长5.6%,比5月的2.3%大幅上升,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逆转;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
作为此轮行情坚定鲜明的多头,我们在2024年9月市场最悲观的时期,提出“信心牛”和“东升西落”的观点,预判未来将启动新一轮大牛市,并引发广泛关注和论战。这是继2014年“5000点不是梦”之后,再次从宏观层面成功预测牛市。
那么,此轮牛市的本质和基本逻辑是什么?未来向何处去?
一、这是一轮什么牛市:水牛、周期牛还是信心牛?
这是一轮周期牛吗?显然,这一轮牛市并不是基本面驱动的。自去年924以来,经济在波动寻底,谈不上强劲复苏。5月以来经济数据出现二次探底,但A股却出现加速上涨经济。
7月经济数据甚至出现了加速放缓迹象,工业生产、投资、基建、房地产销售投资等均出现不同程度放缓。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5.7%,6月同比6.8%;7月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5.3%,6月同比-0.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7%,6月同比4.8%;7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当月同比-5.1%,6月同比2.0%;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7.0%,6月同比-12.9%;7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7.8%,6月同比-5.5%。
这一轮牛市再次打破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这是一轮水牛吗?确实存在。近年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居民和企业贷款不振,大量资金沉淀在金融体系内,形成堰塞湖效应,出现流动性陷阱。而且居民缺失可配置的资产,房地产价格下跌,银行存款低利率,美元走弱,一度形成“资产荒”。当A股港股呈现赚钱效应时,大量资金跑步进场,公募、私募、券商、居民存款等增量资金涌入,股市呈现出一定水牛迹象。
但是,水牛只是表明现象,深层次的是驱动资金流入股市的逻辑。流动性历来不是股市的导火索和催化剂,而是股市进入赚钱效应的加速器。
那么,此轮牛市的本质和基本驱动逻辑是什么?
从各方面交叉检验来看,这是一轮“信心牛”。
二、此轮牛市的本质和基本驱动逻辑:风险偏好提升带来的“信心牛”
根据DDM估值模型,一轮牛市的驱动力量来自企业盈利、风险偏好和无风险利率。
显然这一轮牛市的驱动力并非来自分子层面的企业盈利。
那么,这一轮牛市的驱动力来自分母的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降,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强化的。
从这一轮牛市上涨的主要板块来看,主要来自高风险偏好板块,比如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半导体、创新药、军工、新消费等为代表的高风险偏好成长股板块。从市值大小来看,也主要是以小微盘股为代表的高风险偏好品种。这是这轮牛市的主涨方向和主线索。
那么,为何A股出现了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降?
这一轮牛市的发动源自去年924宏观经济政策的历史拐点。
2023年疫情放开以后,经济并未出现预期中的报复性反弹,而是在2023-2024年低于预期,同时,以房地产、财政、货币等为代表的宏观政策基于疫情放开将会出现报复性反弹的预期,并未出现显著调整和放松。
直到2024年9月24日,宏观政策出现了历史性的放松拐点,货币政策持续降息降准,楼市持续放松限购,财政10万亿化债,不断加强民营经济保护,万亿水电站基建投资推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磅措施持续推出,等等。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概言之,924以来宏观政策的历史性拐点,带来了风险偏好的大幅提升,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降,进而引爆了此轮牛市。同时,2025年5月前后,中美关税战缓和、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政策层面鼓励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等也一起提升了市场风险偏好。
924是分水岭,之前宏观政策处于观察周期,之后处于持续的放松周期,我们仍处在宏观政策的放松周期之中。
哲学上讲,凡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三、924以来我们坚定看多股市:信心牛和东升西落
我们在2024年9月提出信心牛:未来是一轮什么牛市?我认为是“信心牛”,由于政策大幅放松超预期,带来对中国资产和经济前景信心的大幅扭转,是对看多中国的奖赏,是对看空中国的打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这是我们继2014年“5000点不是梦”之后,再次从宏观层面成功预测牛市。
去年9月24日密集政策出台,可以视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历史性转折点,推出了财政10万亿化债,房地产全面持续放松,货币政策持续降息降准。近期又推出万亿水电站大基建投资,新一轮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随着美联储降息国内货币政策窗口再次打开,等等。
我们2024年9月23日发布报告《下半年经济展望:东升西落?》,提出:如果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则“东升西落”可期,“西落”是指美国经济从过热走向衰退,美元资产回落;“东升”则是指中国经济重启复苏,重振雄风,国内资产再度受到全球追捧。
四、此轮牛市展望
站在2025年8月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这轮股市牛市在宏观层面具有战略意义:
1、股市繁荣发展,有利于为新经济和硬科技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大量新经济硬科技企业由于高科技、轻资产和缺少抵押物的特点,难以从以银行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获得融资,需要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事实上,924以来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一大批硬科技和新经济企业纷纷上市,为新质生产力和大国重器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大发展对于高质量发展、中美博弈、大国竞争等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资本市场繁荣发展是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要从这个战略高度来看资本市场的繁荣健康发展。
2、股市繁荣发展,有助于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和带动财富效应。过去一年,A股市值从不到70万亿增长到100万亿,创造了30多万亿的财富,将会大幅对冲由于房地产市场贬值带来的缺口,也会有助于财富效应下的消费复苏。在中国香港,由于港股牛市带来的财富效应,香港开始出现了消费复苏和地产筑底的迹象。那么,这一轮A股牛市如果能够持续的时间够长,走出市场期待的“慢牛”行情,会否带动居民消费和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复苏?
3、此轮牛市的驱动力主要是924以来宏观政策放松周期带来的风险偏好提升。因此,未来如果这轮牛市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持续,需要宏观政策继续处于放松周期,货币政策继续降息降准,尤其美联储可能在下半年降息以后;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化债和以工代赈,大力投资新基建,扩大总需求;楼市政策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止跌回稳态势;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保护,促进民间投资复苏。同时,考虑到A股散户为主、暴涨暴跌等特点,此轮牛市要监管好杠杆资金,实现健康发展。
五、复盘:A股三次大牛市的七大发现
我们在《A股三次大牛市:启动、上涨与终结》中复盘A股三次大牛市,1999-2001年的519行情、2005-2007年的周期牛、2014-2015年的改革牛和水牛,有七大发现:
一是A股大牛市启动需要三大条件,政策转向、资金流入、估值低位,最初充满争议,伴随估值逐渐修复,投资者的热情被点燃后开启牛市。牛市总是在绝望中重生,争议中上涨,狂欢中崩盘。
二是A股牛市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政策驱动-资金驱动-基本面驱动,牛市启动初期与经济基本面关联较小,但牛市的持续和演绎与经济基本面有关,若无基本面和企业盈利支撑,则终究会回吐涨幅。
三是A股政策市和散户为主的特征导致牛短熊长,大起大落,三轮大牛市平均持续时长为17.35个月,相对较短,相比之下,A股熊市平均持续时长为27.12个月,美国20次牛市平均持续时长为43.68个月。
四是牛市上半场主要靠政策驱动、情绪驱动、资金驱动,平均时长6.3个月,平均涨幅59.41%,领涨板块为国防、金融、周期板块,普涨为主,快速上行。
五是牛市过程中会经历调整,进行方向的博弈、筹码的交换。调整的原因在于市场资金难以保持长期大流量流入,杠杆工具调整、政策变化、市场风格切换等。但市场调整也是对下半场的积淀,调整越充分,资金储备越足,下半场涨幅越大。
六是牛市下半场主要靠基本面和企业盈利驱动,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上市公司利润的反转,市场迎来戴维斯双击——估值提升和盈利增长同时发生,则投资者将纷纷涌入股市,追逐更高的收益,股市彻底疯狂。下半场伴随板块轮动,平均时长12.5个月,平均涨幅130.25%,领涨板块为计算机、消费等当时概念炒作火热、政策利好明晰的成长属性板块。
七是牛市的终结,一般源于估值过高、政策转向、没有增量资金流入、经济复苏证伪等,往往在最疯狂时熄火,踩踏式出逃。
六、中国经济展望:下半年十大趋势
2025年行程过半,全球贸易战风起云涌,地缘冲突此起彼伏,下半年经济怎么走?机遇在哪里?
我们判断有下半年十大趋势:
1、我们正处在大周期尾声,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盛行,全球秩序混乱,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和贸易放缓,中国企业出海是大势所趋。
2、中美关税战是持久战,美国面临经济压力与市场负反馈、多国反制与国际压力,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始终存在,仍需警惕特朗普执政压力消退后,全球贸易摩擦继续升级。
3、十年前作者判断中国“经济L型”,如今L型的一横正在出现,经济有筑底迹象,进入5%左右中速增长区间。但5月以来经济显现下行压力,有必要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
4、下半年经济触底回升的关键:一是民营经济的信心修复,二是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三是新质生产力的大发展,这是三大政策发力点。
5、第四次科技革命大爆发,这一轮中国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人工智能、新能源、无人驾驶、固态电池、商业航天等领域涌现新机遇。
6、中国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升级,消费发展路径借鉴日本,情绪价值、性价比消费、大健康是未来消费的三大新机遇。
7、房地产大开发时代落幕,后房地产时代大分化,一二线城市以价换量,三四线步入漫长去库存,抓住“金九银十”窗口,主动提振市场信心,应对下行压力。
8、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到来,全面放开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9、过度内卷没有赢家,破除中国式内卷,既要引导市场出清,还要采取行政手段。
10、下半年市场展望:受益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硬科技、新消费热点频出,受益于地缘冲突频发和全球军备竞赛,黄金和军工迎来历史性行业景气。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
七、重启中国经济复苏,关键在于“债务大挪移”
今年7月去日本游学,去之前重读野口悠纪雄《失去的三十年》,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以及达里奥新作《债务大周期》。
结合学者经典著作和实地调研,基本印象:90年大泡沫破裂以后,日本整个社会巨变,长期通缩,资产负债表衰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从原来信心满满的“日本第一”到压抑的低欲望社会,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交友,不买房,不买车,不消费,不创业,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孤独,储蓄,寻求稳定的工作和理财。
日本落入失去的三十年和低欲望社会,按照达利欧的债务大周期理论和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不应该由居民和企业部门独自化解房地产大泡沫破裂以后的债务,而应该通过财政政策扩张和债务货币化实现温和通胀的和谐去杠杆,扩张中央政府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减轻居民和企业的债务压力,从而恢复消费和投资的能力与动力。
可对比的是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和2020-2022年疫情期间,扩张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来化解市场主体的债务压力,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得以恢复,所以现在美国居民消费旺盛,企业投资积极,股市连创新高多年牛市,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
简言之,房地产大泡沫破裂以后,如果由居民和企业部门独自化解债务,将导致债务通缩循环、资产负债表衰退和低欲望社会,如果由政府和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来减轻居民和企业债务压力,就有望恢复消费和投资的活力。出路在于“债务大挪移”。
重启中国经济复苏,关键在于实施以“债务大挪移”为战略思路的宏观政策,具体三大抓手:
1、全力拼经济。货币政策持续降息降准,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负债成本。财政政策继续推动大规模地方政府化债,尤其地方拖欠企业的工程款等,实施以新老基建为代表的大规模基建扩大内需,提高就业和居民收入,以工代赈;保护民营经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重视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对发展新经济硬科技、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等居民战略意义。
2、住房收储保障银行。组建5万亿以上的大型住房收储保障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利率要低、期限要长、规模要大、分配要公平。地方政府获得住房收储保障银行资金后支付给房企,缓解房企资金压力。一举多得,解决地方财政、开发商现金流、居民“烂尾楼”的问题,同时解决新市民的住房保障体系,将起到各界拍手叫好的效果。(参考《关于组建住房银行收储的必要性》)
3、新基建。新基建和新质生产力一脉相承,如果说住房收储保障银行是化解传统行业遗留的风险,新基建则是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什么叫新基建?就是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就像20年前铁路、公路、机场、桥梁帮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一样。新基建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机器人、商业航天、量子计算、生物工程、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正在挑大梁,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引擎。
根据1990年以来日本“失去三十年”“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失败教训,以及2008年中国和美国应对次贷危机、2020年美国应对疫情的成功经验,走向复苏关键是实施债务大挪移,市场经济的基本盘是以居民和企业为代表的微观主体,只要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健康,则消费和投资就有望复苏,就业、财政收入等就有望改善,从而国民经济就有望走向全面复苏。
中国经济潜力大,只要全力拼经济,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加强保护民营经济,实施“债务大挪移”的宏观战略思路,重启经济复苏,则东升西降和信心牛可期。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