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存款出现了大搬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央行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了7800亿元。为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存款搬家趋势可能还会延续,预计全年居民存款增量或回落至10万亿之内。但长期来看,应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避免推高资产泡沫。”
而近期银行存款出现的大搬家,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终于把居高不下的存款给逼出来了。不过,也有不少人提出:现在大量从银行里面流出的存款,究竟去哪儿了?为此,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主要还是流向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个是,A股市场
大量储户存款流向A股市场。据央行数据显示,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激增2.14万亿,同比多增1.39肆亿,并创下十年新高。其中就涵盖了证券账户保证金、公募/私募基金资金池等。正是由于大量资金流向A股市场,所以7月沪指累计上涨3.74%,深证成指累计上涨5.20%,创业板指累计上涨8.14%。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超过15.6万亿元、21.4万亿元,创下年内新高。
第二,公募基金
大量储户存款流向公募基金。截止6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4.39万亿元,这是自2024年初以来第九次创下历史新高。从分类型来看,今年6月,债券基金的规模增长最多,当月规模增长5078亿。此外,股基和混合基也实现增长,6月规模分别增长1483亿元和1213亿元。这也说明了,在投资市场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者选择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
第三个是,银行理财产品
大量储户存款流向银行理财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虽然,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下降,投资风险在上升。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2.12%,与6大国有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0.95%相比,确实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除了银行存款流向以上这三个领域之外,还有部分存款流向提前还贷和消费。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8520亿元,这意味着大量居民选择将存款取出来用于提前偿还房贷。
不仅如此,也有居民把存款拿出来用于消费。而这样的消费需求主要体现在餐饮、娱乐、旅游等中低端消费市场。2025年上半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30.8亿,同比增长18.5%,旅游总收入突破3.2万亿元。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超过40%,达到8950万人次。
从目前情况看,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背后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银行存款与其他投资品相比,已经越来越没有优势。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分红型股票收益率都能达到2%-5%,而6大国有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却只有0.95%,三年期定期存款只有1.35%。在这样的巨大收益差距之下,银行存款不出现大量流出那才是怪事。
另一个,随着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我国居民更倾向于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不会把所有的钱只存在银行里面。比如,将手里的资金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存银行定期、结构性存款、国债等无风险品种,再把一部分资金投入银行理财、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低风险品种。
最后的一部分资金则投资于股债混合型基金、偏股票基金、每年都能现金分红的股票。如此一来,既能把投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又能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当然,需要提醒广大投资者的是,像股票、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高收益品种的风险要远高于银行存款。如果你要投资股票,就应避免高杠杆,以及短期频繁投资炒作,多关注一些每年能有4%-5%股息率的股票。
此外,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在上升,今年上半年已经有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投资者的本金蒙受损失,主要原因是资金市场收益率在下降,债券市场的风险在上升。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大家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