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七年:美国经济根基的虚实与全球应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这记响亮的耳光,让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日前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断言显得格外苍白无力。而就在这记耳光之前,美国政府上演了一出“说一套做一套”的戏码,其经济根基的虚弱也暴露无遗。
二季度美国GDP下跌0.3%,1.8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触目惊心。实体经济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企业采购成本较疫情前暴涨37%,德州仪器仓库里,滞销的处理器芯片堆积如山。这与中国上半年进出口总值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二季度GDP增速稳定在5.3%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质变: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已从17%下降至7%,新的增长引擎正在强劲驱动经济发展。
白宫西翼的灯光彻夜通明,这与中美最新一轮贸易谈判结束后48小时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骤然转变态度,公开宣称“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戏剧性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周前,美国代表还在谈判桌上信誓旦旦地谈论“相互尊重”,如今却翻脸比翻书还快。
谈判的硝烟尚未散尽,关税大棒便已落下。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数十个国家的钢铝产品加征10%到1%的惩罚性关税,并附加了一个苛刻的条件:未与美国达成双边协议的经济体,关税将进一步提高。墨西哥意外获得90天的宽限期,而欧洲盟友则受到了重创,德国汽车进口关税暴涨至27.5%。大众集团总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电动汽车产线加速转移至墨西哥。越南工贸部则直接声明:“所谓的‘零关税待遇’只是一个神话。”美国的“关税牌”泛化打击,正将越来越多的国家推向经济抉择的十字路口。
然而,美国对华贸易策略的真实意图却隐藏在看似强硬的姿态之下。美国保留了全部10%的基准关税,同时暂停加征的24%惩罚性关税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中美贸易关系的头上,90天缓冲期随时可能失效。贝森特声称“全世界不愿购买中国商品”,但这与现实数据相去甚远:东南亚7月电商销量前十中,有7款是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欧盟刚刚敲定8吉瓦中国光伏板的采购订单;尼日利亚消费者调查显示,86%的家庭首选中国制造的产品。美国参议员卢比奥在国会山鼓吹“中国孤立论”,却被美国网友戏称为“政治行为艺术”。
这场贸易战的实质博弈已进入新阶段。在谈判桌上,美方突然抛出俄乌议题,并威胁实施二级制裁,这种超出经贸框架的举动立即遭到中方严厉拒绝。中国商务部回应简洁有力:“反制措施将如期执行。”上海自贸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出口光伏板正等待加班加点通关。美方试图通过“虚张声势”来达到目的的把戏,越来越难以奏效。
关税战已进行到中盘,美国试图“合纵连横”的幻想正在破灭。德国车企将产能转移到墨西哥,三星正在加大对中国芯片工厂的投资,日本对华稀土的依赖度依然高达70%。供应链的韧性经受住了现实的检验,那些口头上的“站队”瞬间土崩瓦解。越南工贸部官员私下坦言:“美国对所有盟友都加了税,我们都被列入了同一份黑名单。”瑞士媒体的标题则更为犀利:《美国的“统一战线”,只剩孤家寡人》。
七年的贸易战,旧剧本已无法重演。试图用关税威逼他国就范的策略已经失效,各国早已练就了规避高墙的本领。试图通过唱衰他国经济来施压的策略也同样无效,市场订单和产业链的流向才是最真实的注脚。当谈判桌上的“变脸”成为常态,市场也学会了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话术的泡沫背后,比拼的是各国经济的韧性。接下来的较量,将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加真实残酷。
"
上一篇:金价、油价,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