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服务消费结构演进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向(美团研究院)
报告共计:8页
服务消费结构演进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向总结
从国际经验来看,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从生存型向发展投资型、精神享受型进阶的显著特征,这一演进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指出,“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的主导部门是服务部门,此时居民在休闲、教育、保健等领域的支出会增加。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服务消费进入加速增长期,如美国在197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服务消费占比快速提升,从1979年的53.5%升至1990年的60.8%,2024年达68.5%;日本也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服务消费赶超,1985年服务消费占比首次超过商品消费,1995年达57.3%。
从消费结构内部变迁看,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随着经济增长,生存保障型消费占比非线性下降,同时呈现“外部化”和“服务化”趋势,如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跃迁时,餐食外部化率明显上升,美国家政服务支出增速也高于消费总支出。发展投资型消费中,医疗保健与教育的重要性凸显,1970-1990年美日该类消费占比分别提升8.8和0.8个百分点,日本因老龄化,20世纪90年代后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快速上升。精神享受型消费中,文化和娱乐消费占比在人均GDP 1万至2万美元阶段多有提升,且受休闲时间增加、数字技术发展及“口红效应”等因素驱动。
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消费存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差距。2020年中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约37%,远低于美国(超60%)、日本(接近60%)等国。结构上,医疗保健消费占比12.2%,低于美德日韩四国平均的23.7%;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占比也低于部分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比14.1%,虽高于四国平均,但对其他服务消费有挤出效应;批发零售等部分消费占比已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
为此,建议强化服务消费政策支撑,扩大政策覆盖品类,制定专项资金方案;激发民生领域消费活力,丰富餐饮、休闲娱乐优质供给,促进医疗健康与其他业态融合,发放家政服务补贴;完善服务消费市场监测体系,引入大数据等工具,建立即时数据平台,完善统计制度。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