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会谈刚结束,双方就迫不及待亮出底牌。美国财长刚说完“合作愉快”,转头就对印度、巴西挥舞关税大棒;中国则直接约谈英伟达,剑指美国芯片巨头安全漏洞。更劲爆的是,美国财长罕见承认:在某些关键领域,美国已经“没有筹码对中方提要求”。这场博弈,到底谁在步步紧逼?
1.谈判桌上的“理想”与谈判桌下的“算计”
7月28日至29日,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在瑞典举行。官方通报称“谈得还算理想”——75人的中方代表团与15人的美方团队进行了广泛讨论,代表团规模对比凸显双方对此次会谈的重视程度。但会谈刚结束,美国就暴露真面目:对印度加征25%关税、对巴西征收50%关税、对韩国实施15%关税,还计划8月初窜访台湾地区。
贝森特(资料图)
这种“谈判桌上装友好,谈判桌下捅刀子”的把戏,美国早已驾轻就熟。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对印度、巴西等国施压,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在与中方会谈中未达目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分化国际社会,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但这次,中国还会忍让吗?
2.美国的“后手”:关税大棒+政治挑衅
美国的套路很清晰:一边对中国示好,一边对其他国家施压。但这次可能打错了算盘:
对印度、巴西、韩国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美国还计划8月初窜访台湾地区。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看似高明,实则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焦虑。美国国会代表团窜访台湾地区的挑衅行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美国妄图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台海紧张局势,以此来分散中国的注意力,迫使中国在经贸问题上做出让步。
然而,这种行径早已被中国看穿,中国不会因此而动摇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更尴尬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承认:"在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伊朗石油的问题上,美国没有太多筹码。"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美国拿中国没办法了。美国试图通过制裁等手段阻止中国购买伊朗石油,但中国基于自身的能源需求和主权原则,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芯片(资料图)
3.中方的反击:英伟达事件的战略意图
面对美国挑衅,中国选择直接反击——约谈英伟达:
美国要求芯片配备“追踪定位”功能,而英伟达H20芯片被曝存在“远程关闭”风险。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和打压的企图。美国试图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和控制中国的芯片使用,以维护其在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中方依据《网络安全法》要求英伟达说明情况并提交证明。
英伟达虽嘴硬称“没有后门”,但中方已掌握证据。这种“打草惊蛇”的策略,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反制措施,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同时,这也提醒其他国家,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尊重主权的基础上。
特朗普(资料图)
4.美国财长的“罕见承认”
贝森特的表态透露出三个关键信息:
2.中国谈判代表展现强大实力。在此次经贸会谈中,中国谈判代表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灵活的策略和丰富的经验。他们既坚持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又展现出愿意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诚意,让美国感受到了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影响力。
3.美国战略资源分散,力不从心。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对多个国家施压,同时还要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这使得美国的战略资源分散。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很难集中力量对中国进行有效的打压,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这场博弈再次证明:任何单方面施压都是徒劳的。美国财长的“罕见承认”,标志着其霸权地位的衰落。中国的反击策略则展现了成熟的大国智慧。未来博弈将继续,但美国已无法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