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中,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稳居前列,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本文旨在全景分析中企出海印尼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企在印尼面临五大风险
保护主义风险。近段时间以来,印尼政府因贸易失衡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发起贸易救济、施加进口配额、抬高电商门槛、强化监管力度等,涉及纺织品、服装配饰、陶瓷、电子、鞋类、化妆品和成品纺织品等7类进口产品,贸易政策变动对中国贸易商、跨境电商以及在印尼中资企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印尼在外资准入、税制改革、优惠政策等方面的调整,使企业难以制定长期规划,同时也加大了投资决策和运营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合规成本显著增加。
营商环境风险。近年来,印尼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尽管政府加大了吸引外资的力度,但行政审批繁琐、政策落实不一等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导致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较长的等待时间和额外的成本增加。这些因素影响了印尼的公平竞争环境和企业的投资信心。
社会安全风险。印尼的社会安全风险呈现区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地区治安形势较为复杂、民族宗教矛盾易发,以及企业与劳工关系紧张等方面。部分中资企业项目位于偏远地区,受限于当地警力覆盖不足,盗窃、破坏等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项目施工安全与员工人身保障。个别项目因环保争议、土地征用纠纷或文化认知差异,引发周边社区抗议,干扰项目推进,甚至造成阶段性停工,大大增加运营的不确定性。
此外,部分企业因用工管理不当、沟通机制不健全或对印尼工会制度了解不足,与当地员工或工会产生矛盾,部分情况下甚至引发罢工、示威等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也对企业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自然灾害风险。印尼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自然灾害频发,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山体滑坡等,对中资企业在印尼的项目实施和日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地震和火山爆发可能导致基础设施破坏、施工延误及人员伤亡,而洪水和滑坡则可能影响供应链和物流,增加企业运营的不可预见性。
此外,印尼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国企业在印尼的项目进展带来一定挑战。
社会舆论风险。印尼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在法律法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社会组织等方面,与中国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印尼员工的风俗习惯、工作效率同中国企业的期待也存在差距,继而偶发中国企业和中方员工与印尼工人之间的误会甚至纠纷。
与此同时,在印尼的中国企业涉劳工、环保等事件或议题受到印尼社会较高关注,舆情风险需要及时关注。
“三维联动”护航中企
加强政策研究与对接沟通,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利用中国贸促会作为桥梁纽带的独特优势,深度参与中国贸促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重要会展活动。依托印尼中国商会等平台,搭建与印尼政府及主要行业商协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紧密跟踪印尼在投资准入、贸易监管、税收政策、劳工法规等方面的新动向,推动印尼方切实保障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提升政策透明度和执行稳定性,为中资企业营造良好、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推进高质量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动对接国际通行标准,提升在环保合规、用工管理、社区融入、廉洁运营等方面的治理水平,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围绕印尼绿色发展战略,加大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设备、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本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培训和就业促进项目,在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认同的同时,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
丰富公共服务手段,强化合规与法律保障。用好“贸法通”平台,获取一站式涉外商事法律公共服务、专业化贸促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咨询等,解决在跨境贸易投资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在印尼投资经营提供更有力服务和保障。提高风险意识,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制定完备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本地舆情引导和正面宣传,积极运用主流媒体展示中资企业履责担当和正面形象,持续夯实中国与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基础和公众认同。
(来源:中国贸促会驻印尼代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