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手上突然多了三十万现金,你会去买房,还是直接拿去吃喝玩乐?
你别急着回答,我最近琢磨这事琢磨得挺多的。
有人会说房价低了可以抄底,有人说不动产抗通胀,还是资产保值的方式之一。但你仔细看看当下的现实,真的还有那么多人想把手上的钱砸进楼市吗?再往远一点想,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吃喝玩乐生意,突然变得特别香。
我查了一下数据,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7.2%,其中餐饮收入增长17.4%,文旅类消费更是爆发式上涨。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仅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28.2%。这些人都不是冲动型消费,他们过去几年都被房贷压得不轻。
是的,这里面的关键是过去几年。
房地产确实曾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但现在发动机快熄火了,甚至连油门都踩不下去了。
你要真去翻,早在2021年,住建部就提出房住不炒,但市场反应一直滞后。2023年开始,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价开始松动,杭州滨江、深圳南山不少小区挂牌价每平米跌了上万。根据克而瑞发布的《2023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百强房企全年销售同比下降15.7%。更别提那些地方债压顶、开发商暴雷的城市,没人接盘,空置率高得惊人。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房子不是永远都能涨的东西了。
甚至不是必须得买的东西。
再叠加十多年全民炒房的副作用,居民杠杆率过高,平均家庭债务接近可支配收入的130%。这时候你再劝他们继续投资不动产,基本没人听得进去。他们只想喘口气,去外面走走,吃顿好的,看个演出,在社交平台上发点人模人样的照片。
你觉得他们浮躁?也许吧,但你不能否认这是新的消费逻辑。
我这几个月跑了几个地方,从成都宽窄巷子到重庆洪崖洞,再到西安大唐不夜城,不夸张地说,每个地方都像提前进了春节模式。人挤人,但大家都在笑。排队吃串串,买个文创盲盒,穿着汉服拍照。你要说这是经济疲软下的报复性消费,也对,但更多是一次心理释放:过去十几年,我们太习惯把钱往未来砸了,砸进房子里,砸进教育里,却很少为当下花钱。
这和上世纪美国大萧条之后的政策设计其实有点像。
1929年股市崩盘带来的大萧条,把美国经济拖进了长达十年的泥潭。罗斯福上台后推出新政,核心思路之一就是投资基建,创造就业,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拿。建坝、修路、铺铁轨,这些工程刻意多用人、少用机器,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赚点钱。
你可能觉得这跟现在的我们有点远。
但再想想,今天我们也面临着结构性的失业、房价泡沫、居民债务高企这些问题,只不过我们没办法像当年一样启动几十万人工大坝了。那我们怎么办?答案也许就在消费上。
我看到一个非常现实的现象——那些能赚钱的年轻人不再买房了。他们去泰国做医美,去新疆骑行,去马尔代夫打工度假。他们不存钱,是因为存不下。他们不买房,是因为觉得不值得。你要说他们躺平,可他们周末一个比一个忙,从露营地到话剧厅,日程表都排不下。
这不是逃避,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你要理解,在过去的二十年,房子是唯一的财富锚,大家围着它转。但现在这锚松了,新的锚点在哪?可能就在即时满足里:吃一顿好饭,看一场演出,睡一个品质酒店。这些不是挥霍,这是让自己活得像个有尊严的人。
所以我才会说,吃喝玩乐是下一个大方向,不是说所有钱都该往这里投,而是这将成为普通人真实意愿的投射。
比如你看夜间经济的发展,2024年全国各地密集推出夜游计划,不仅仅是卖小吃,很多地方鼓励发展夜间演出、博物馆夜场、深夜电影院。这个逻辑特别像:给你一个花钱的理由,同时让更多人能靠这些行业吃饭。
这种消费,不只是花钱,更是经济的另一种循环。
你得承认,现在谁还幻想靠炒房暴富?现实就这么残酷。房子买得起、能升值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人想的是:我今年能不能出去玩两次,能不能改善一下生活,能不能在工资不涨的情况下,至少让自己不那么难过。
而这背后的故事,是结构变了。
一个靠土地财政支撑的系统,不可能永远重复一套模型。财政压力大了,房地产已经不再是提款机。企业也在转型,从做大盘到搞运营,从开发商变成服务商,不再想着怎么涨价,而是想着怎么把房子变成生活方式。
对,我们正在从资产逻辑转向消费逻辑。
我知道你可能还在犹豫,觉得现在不消费等于攒本金,等市场回暖再入场。但你要问我,我是越来越相信,未来的机会,不在房子里了,在人心里。
你就说吧,如果过两年你真的挣了点钱,你会去付个首付,还是直接订个环球邮轮?
上一篇:原创 中国人寿“鸿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