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们还在忙着融资时,智元机器人花21亿元买了一家上市公司。
7月8日晚间,停牌中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公布了“买家”身份。穿透股权关系,此次收购上纬新材的正是目前具身智能赛道中的明星企业——由原华为高管邓泰华担任董事长、CEO,“稚晖君”彭志辉担任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的智元机器人及其相关方。
交易行情显示,7月9日至7月22日这10个交易日内,上纬新材股价接连斩获10个涨停板,区间累计涨幅达到519.41%,刷新A股“20cm”个股连板纪录。
记者 | 于婉凝
一
被误读的“借壳上市”
消息一经传出,市场反响强烈,不少投资者“惊呼”,智元机器人将要“借壳”上纬新材上市。
不过,智元机器人方面明确否认此次交易是借壳上市,公司声称“暂无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做出重大改变或调整的明确计划”,也“暂无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含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明确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重大重组的明确计划”。
从目前公告信息来看,此次交易也和“借壳”有明显不同。如果是借壳上市,则还需要智元机器人将相关资产注入到上纬新材,因此,这并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规定的重组上市。
此外,智元机器人目前也并不具备借壳上市的条件。
根据相关规定,科创公司实施重组上市的,发行人应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而据智元机器人官网,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成立至今未满三年,不满足重组上市条件。
不过,虽然智元机器人明确否认借壳,但二级市场已将上纬新材当作“具身机器人第一股”交易。
截至7月22日收盘,上纬新材报48.19元/股,较复牌前的7.78元/股上涨逾5倍;市值飙升至194.4亿元,甚至超过智元机器人在一级市场的150亿元公开估值。
因此,即便后续仍没有借壳,仅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此次收购也有望获得可观的收益,同时为智元机器人间接增加了一个融资平台。
针对相关问题,经济导报记者向上纬新材发送采访邮件,但至发稿,对方并未予以回复。
二
交易方案“三步走”妙在哪?
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的方案在市场上颇为罕见,其通过收购股份、原控股股东放弃表决权、主动要约“三步走”,为原控股股东套现退出铺路。
具体来看,智元机器人方面的收购主体为智元恒岳以及致远新创合伙,系智元机器人及其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收购主体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从原控股股东等处合计受让上纬新材29.99%的股份,这一步,合计耗资约9.41亿元。
饶有意味的是,29.99%的股份,巧妙避开了30%的要约收购线。
要知道,如果收购人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超过30%,就会触发要约收购机制,这意味着收购人需承担无条件收购二级市场流通股的义务——只要股民有出售意愿,收购人就必须按规则承接。
而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收购成本将大幅增加;二是若多数股民选择出售,触及90%的上市条件警戒线后,公司会直接退市。
股权受让完成后,上纬新材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及其关联方仍保持较高持股比例,合计达到近54%,远高于智元机器人方面29.99%的持股比例。为此,交易方案的第二步是原控股股东等主体放弃表决权。
通过受让29.99%的股份加上原控股股东等放弃表决权,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恒岳,邓泰华将成为其实控人。
在前两步完成后,邓泰华已实际控制上纬新材,此时为何还要额外设置第三步主动要约环节?这一安排让不少人感到疑惑。
根据公告,收购主体拟对上市公司股权进一步要约收购。具体而言,收购主体拟通过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增持上市公司37%股份,本次要约收购金额预计约11.61亿元。也就是说,智元机器人方面此次收购合计拟斥资约21.02亿元。
在本次要约收购中,SWANCOR萨摩亚拟将其所持上纬新材33.63%股份就本次要约收购有效申报预受要约,并办理预受要约的相关手续。这也意味着SWANCOR萨摩亚还拟继续出售所持上市公司股份。
还要注意的是,SWANCOR萨摩亚等前述表决权放弃以本次要约收购顺利完成为前提。按照收购方案,若要约收购未能实施,SWANCOR萨摩亚等有权利恢复所持上市公司表决权,收购方也有权让SWANCOR萨摩亚等回购其所持上市公司全部股份。
简单来说,智元机器人虽已通过前两步操作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但仍需推进第三步主动要约收购,目的是尽可能多地使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退出。若只受让29.99%的股份,却不启动主动要约,SWANCOR萨摩亚就有权选择不放弃表决权,让前两步收购方案就此终止。
三
一级市场的融资买下二级市场的“入场券”?
《上纬新材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显示,收购人及股东认同上市公司长期价值和A股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服务能力。
据上纬新材年报,公司始终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业务涵盖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循环经济材料等领域。
上纬新材的产品主要应用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两大领域。在节能环保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工程;在新能源领域,产品涵盖风电叶片用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等方面。
从业务信息来看,上纬新材的产品暂未涉及机器人领域。不过,交易软件上,上纬新材具有机器人概念。
2024年3月21日上纬新材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其中预浸料用环氧树脂系列与各种增强纤维材料的含浸性好,具有优越的机械强度,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应用于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目前已有相关产品在测试中。
而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在两年多时间里,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融资能力之强劲显而易见。
公开资料显示,智元机器人早期曾获得高瓴创投、奇绩创投的天使轮投资,后又完成了多轮A轮系列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M31资本、比亚迪、上汽投资、软通动力等一批知名机构。
今年3月,智元机器人完成由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龙旗科技、卧龙电气、华发集团等多家产业方及老股东跟投。今年5月的B+轮由京东云计算作为领投方,红杉中国、上汽投资等跟投。
不可否认,智元机器人此次收购的操作在法律和商业逻辑上都站得住脚,但值得思考的是,一方面,机器人行业当下正面临竞争白热化、商业化落地艰难的双重压力,智元在核心业务之外,是否还有余力进行资本市场布局?另一方面,当“类买壳”的获利速度可能快于“技术攻坚”时,资本是否会更倾向于流向短期套利,而非真正支撑技术突破?
这些疑问,或许将随着智元机器人与上纬新材后续的业务协同进展、资本运作动态,逐步浮出答案。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