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当德国总理默茨宣布向乌克兰增派 "爱国者" 防空系统时,欧洲大陆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撕裂 —— 一边是英法主导的 "志愿联盟" 在巴黎峰会承诺加码军援,另一边是匈牙利议会通过法案冻结对乌财政支持。这场持续三年的军事援助,正在将欧洲推向安全利益与经济现实的悬崖边缘。
一、战略自主的虚幻光环
欧洲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表面上是对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的捍卫,实则暗藏着深刻的战略焦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伦敦峰会提出的 "四步援乌计划",宣称要通过军事支持、经济制裁、安全保障和联盟构建实现乌克兰的持久和平。然而复旦大学简军波教授尖锐指出,这更像是一场 "形式大于实质的宣誓"—— 欧洲国家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仅靠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贷款根本无法支撑长期援助。
这种矛盾在军事层面尤为突出。英国虽承诺提供 16 亿英镑出口融资购买 5000 枚防空导弹,但法国却以 "发展本土军工" 为由拒绝参与美国主导的 "曲线援乌" 计划。意大利更以 "财政限制" 为由,仅愿提供武器运输后勤支持。这种 "口惠而实不至" 的援助模式,暴露了欧洲战略自主的脆弱性 —— 当美国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提升至 GDP 的 3.5% 时,德国被迫在 2025 年将军援预算翻倍至 80 亿欧元,而法国却削减财政支出以应对国内通胀。
二、经济绞索越勒越紧
欧洲为援乌付出的经济代价正在反噬自身。2025 年 1 月俄罗斯完全切断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输送后,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 20%,意大利家庭秋季能源支出预计增加 37%,德国工业电价突破每度 0.38 欧元。这种能源冲击直接导致欧盟 2025 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 1.1%,债务占 GDP 比重升至 83.2%。
更致命的是半导体产业的困境。当三星、SK 海力士因美国《芯片法案》限制无法填补美光在华市场时,欧洲却因能源成本过高难以承接产能转移。德国基尔研究所数据显示,2022 年以来欧盟对乌援助总支出已超过美国,但这些资金并未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反而加剧了财政赤字。正如塞尔维亚 "抵抗 78 天" 博物馆的铭文所示,用主权换安全的代价,终将反噬自身利益。
三、民意觉醒与政治惯性的碰撞
欧洲民众对援乌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转变。2025 年盖洛普民调显示,63% 的德国民众支持 "以土地换和平",法国和意大利的反战情绪同样高涨。这种民意变化直接反映在政治决策中:匈牙利议会通过法案冻结对乌财政支持,捷克外长直言 "参与机制过多已无意义"。
然而政治精英层仍在惯性滑行。德国默茨政府不顾国债占 GDP 的 112%,坚持将军费提升至 3.5%;法国马克龙一边缺席北约峰会彰显 "战略自主",一边派外长参加美日韩防长会议强化同盟。这种摇摆策略最终伤害的是欧洲的国际信誉 —— 当乌克兰官员坦言 "10 枚爱国者导弹仅够抵御俄军一次夜袭" 时,欧洲的援助承诺正在失去说服力。
四、破局之路在何方?
欧洲若想真正摆脱战略困境,必须打破三重枷锁:
当前的欧洲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在 "战略自主" 的虚幻光环下向乌克兰输送军火,终将重蹈尹锡悦 "价值观外交" 的覆辙。唯有以战略定力构建 "中等强国外交",在安全上争取自主、在经济上深化合作、在政治上保持独立,欧洲才能真正走出 "大国夹缝中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