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消费市场愈发多元的背景下,于特定领域颇有声量的品牌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近期,瑞典户外品牌Haglöfs火柴棍北京首店在国贸商城围挡;韩国当红潮牌ADER ERROR即将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开设中国首家旗舰店;法国小众轻奢手袋Polène 中国首店已在三里屯太古里北区进行围挡;韩国潮牌emis北京首店则在三里屯一号场T+MALL一层进行围挡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中国市场尚未开始大规模开店的小众品牌们,往往已在海外积累了一定受众。例如,2024年,LVMH集团旗下私募基金L Catterton收购了Polène的少数股权,品牌自此开始加速全球扩张,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虽未开业,但在小红书中的话题阅读量已近2000万;ADER ERROR则凭借无性别主义和经典克莱因蓝色系设计,在instagram平台上积累了超85万的粉丝。
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小众品牌们开首店的消息往往不胫而走,引发诸多讨论。近年来,随着奢侈品行业增速放缓,时尚领域内,设计新颖、价格更低的小众品牌们成为消费者的又一重要选择。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消费者对小众品牌的追捧已从圈层现象演变为主流趋势,中国内地消费者对小众品牌的接受度高达79%,小众品牌在美妆、服饰、家居等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攀升。
事实上,时尚类品牌的首店对于提振消费有着重要意义。今年7月,《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外发布。《行动方案》提出,构建首发时尚新矩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体验区,集聚全球知名消费品牌。鼓励开设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办好全球首发节,举办高能级首秀、首演、首展活动,培育本土时尚品牌,支持国际时尚品牌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和地区总部。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小众品牌以独特设计、高性价比和社群化运营填补市场空白,吸引特定消费群体。其首店通过线下体验活动、社交媒体传播,形成“小众但忠诚”的客户基础,为商圈聚拢分散消费力,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北京市政策则支持吸引着全球首店、旗舰店落地,形成核心商圈品牌集群。“国际小众品牌与本土品牌同台竞技,通过IP首发、主题场景营销等手段,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动力。首店经济不仅可以提升商圈吸引力,更推动北京成为全球时尚消费的重要节点。”
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的时尚类消费呈现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细分,小众品牌也逐渐有了更广阔的生存土壤。“国贸、三里屯等商圈成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反映出北京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时尚产品的追求。”
詹军豪指出,小众品牌首店丰富了市场供给,满足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这些品牌往往自带话题性和社交属性,能够带动商圈客流和话题热度。首店的聚集效应也有助于提升商圈时尚调性,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北京商报记者 蔺雨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