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说储能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与储能企业放在一起被提及的次数远多于往年。据行家说储能不完全统计,上半年申请港股IPO的储能相关企业有18家。其中,宁德时代和正力新能源已成功上市。截至上半年,港交所完成42宗首次公开招股发行,1宗GEM转至主板(没有集资)公司及1宗De-SPAC,共计44宗上市动作;共集资逾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增长约22%,暂列全球第一。
01
2家港股上市融资规模占比超3成从储能相关企业上市进程来看,纳泉能源科技(主营储能及风电变桨控制系统)于2020年10月率先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早期涉足港股市场的储能相关企业;中创新航作为锂离子电池领域首家港股上市企业,于2022年10月完成IPO;随后瑞浦兰钧于2023年12月港股上市。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作为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随后正力新能上市敲钟。这两家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者创下了年内最快最大IPO,后者市盈率为今年港股上市最高。
■ 融资353亿港元!断崖式第一
作为创下全球2025年上半年最大IPO,5月20日港股二次上市的宁德时代募资金额超353亿港元(点这里),不仅实现融资断崖式领先,超二、三名的海天味业、恒瑞医疗两到三倍;也一举拉动储能上市融资规模的占比,宁德时代的募资金额,占比港股总融资额的约33%。
不只是募资金额大,而且宁德时代从今年2月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并向证监会递交备案,仅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收到证监会的备案通知,创下中资企业境外上市备案最快纪录。
■ 市盈率约260!上半年上市企业最高
另一家储能企业正力新能(点这里),则于4月14日在港股挂牌上市,股价最高报8.46港元,募集资金净额约为10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当前正力新能的市盈率约260,为2025年港股上半年上市最高。一般而言,较高的市盈率代表着市场对企业未来高增长的预期,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投资风险。
据悉,正力新能是中国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其创始人为“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胞妹曹芳;曹德旺也间接入股正力新能,曹德旺全资拥有的三益发展持有福建耀华73.56%的权益,而福建耀华持有正力新能2.52%的股份。
02
16家排队IPO募资额总计破千亿
“港交所被挤爆了”是今年港股IPO市场的真实写照。据市场数据显示,上半年港交所收到的IPO申请约200份,较去年同期有着7倍的增长。
在这波港股上市热潮中,储能相关企业尤为引人注目:既有亿纬锂能、欣旺达、南都电源等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以期实现“A+H”双平台融资;也有双登集团、海辰储能、思格新能源、果下集团等转战港股IPO,试图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加速扩张。
此外,还有光伏巨头晶澳科技和热管理龙头三花智控的加入,进一步凸显了储能相关产业链对港股的青睐。
从这些港股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来看(企业主营业务非单一性), 储能电池相关企业有7家,占比超4成 ;涉及储能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有10家,占近6成 ;另外还有材料、热管理、装备制造等企业。
11家透露募资金额,总额约1000亿元人民币。除了宁德时代超350亿港元、亿纬锂能300亿港元左右(市场预计)遥遥领先外,7家企业募资金额在50亿港元内。
从募资用途来看,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和全球化销售网络部署。其中,宁德时代、正力新能、亿纬锂能、中伟股份、三花智控等明确提出资金主要用于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欣旺达、南都电源、星源材质、国民技术等企业强调海外市场拓展以及全球化战略布局,海辰储能、思格新能源、双登集团、果下科技则在产能扩张和海外网络建设上两者兼而有之。
03
赴港股
是无奈,还是必须?
为何这么多储能企业密集登陆或冲刺港股市场?综合来看,背后的原因不外乎,规避A股的盈利压力、资金出海便利性、港股灵活性以及全球化跳板作用。基于此,企业通过港股上市募资,缓解财务压力与结构优化,通过融资降低负债率,进行海外产能扩张及全球化网络铺设,实现全球化融资与品牌升级。
具体来看,首要原因在于A股门槛的“硬约束”与港股制度的“软着陆”。
与A股严格的盈利门槛(科创板要求)、较长的审核周期和不确定性相比,近年香港特区政府政策,持续激励企业通过港股实现资本化运作,对高潜力、高增长的行业与企业有着更高容忍度。
多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情高涨,也与港股火热行情、企业出海需求以及港股募资的为离岸资金(港元/美元)有关(可直接用于海外建厂、并购等投资,避免外汇管制限制,为全球化战略补充“外汇弹药”)。
如宁德时代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港股上市,其IPO募资方向之一为推进总投资额49亿欧元的匈牙利项目建设。
而在A股再融资环境收紧、GDR融资潮放缓的背景下,港股凭借更灵活的融资机制和国际化平台优势,也成为折戟A股企业上市的更优选择,双登集团与海辰储能等折戟A股的企业,就已转战H股。
从已登陆港股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股价来看,H股也高于A股,这反映外资与内资对中国核心资产的看法及其定价逻辑的差异。这种“反向溢价”可能带动更多A股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正如中信证券所指出的,部分核心资产的定价权可能因此逐步向香港市场转移。而港交所作为国际化的金融平台,港股募资的资金能更灵活进行境内外的调配使用。
与此同时,更深刻的问题的是,为什么是当下?
除了港股资本市场的多重利好外,从产业生命周期看,储能行业正从商业化初期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有机构分析,当前赴港上市潮正反映了 “储能行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头部企业正在加速全球市场卡位,预示着行业竞争格局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而国际市场的爆发性增长空间进一步加剧了卡位战的紧迫性。
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预测,至2030年全球整体储能容量将成长为现今的六倍,在最乐观的预测中,IEA认为到2030年,所有应用的电池总投资将增至8000亿美元,较2023年水平增长近400%。亿纬锂能在招股书中明确指出:“扩大产能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尤其是当下资本更热衷寻求确定性,资金多向头部企业集中,这将加速行业分化。而当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巨头能借助港股融资平台获得充足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储能市场的格局也将进一步显化。
当然,成功登陆港股或许也只是中国储能企业征程的开始。未来资本市场与储能的关系会如何变化,行家说储能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