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明星代言过的国货美妆要IPO了。
在国货美妆品牌上市潮中,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物医生”)以“另类”姿态叩击深交所大门。这家拥有30年历史的企业,凭借4328家线下门店、21.56亿元年营收和“高山植物”的差异化定位,向“A股单品牌店第一股”发起冲刺。
然而招股书揭示的植物医生三年营收稳定在21亿以上,线下连锁门店共4,328家,研发投入持续,在这场资本盛宴上,这样的情形下,植物医生冲刺A股上市的梦想能实现吗?
1、下沉市场的“野性”发展
植物医生以罕见的零加盟费策略横扫三四线城市,仅收取1万元保证金,将单店启动成本压缩至20万元左右,远低于蜜思肤(成本在30-50万元)和樊文花。这种轻资产模式使植物医生门店网络迅速膨胀,73%的门店扎根下沉市场,巧妙避开核心商圈高租金,依托永辉超市、地铁口等社区流量,单店租金成本降低超40%。
截至2024年末,植物医生品牌线下连锁门店共4,328家,品牌于2023年11月获得了Euromonitor颁布的“全球领先的单品牌护肤品专卖店”认证。同行业公司也普遍布局线下连锁经营门店,报告期各期末,公司门店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同行业公司。2022和2023年,植物医生蝉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生活服务业连锁企业TOP100”名单美容美体行业第二名,仅次于排名第一且主要从事美容院业务的克丽缇娜,因此仅就化妆品企业而言,植物医生在该榜单中排名第一,系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
根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出具的研究报告,按2024年度全渠道零售额计算,植物医生排名中国单品牌化妆品店第一名。2024年10月,公司获得了Euromonitor颁布的“全球领先的植萃护肤品牌”认证。
2、21亿营收尽显品牌影响力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植物医生营收从21.17亿元到21.51亿元到21.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00%,核心品类结构稳定,水乳膏霜收入占比升至56.52%。
跟同行业相比,当同行线上收入占比普遍突破60%,而植物医生反其道而行,线下渠道贡献约86%。在线上端植物医生也进行了协同发展,品牌一方面大力发展“小植商城”新零售模式,实现用户流量从线下到线上的延伸;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官方旗舰店、与网络达人合作等方式完成了在京东、天猫、抖音、快手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深度布局。
不仅如此,植物医生高度重视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并行的模式,开展活性原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品质保证等多维度研发工作。
报告期各期,品牌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7,377.39万元、7,587.63万元和6,633.4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8%、3.53%和3.08%。
截至2025年5月31日,植物医生已取得专利212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
3、单品牌店的资本化冲击
对于国货美妆上市,单品牌店上市之路坎坷重重:蜜思肤2022年北交所冲刺失败,樊文花6000家门店仍徘徊于资本市场门外。
植物医生现已获受理,此次IPO上市,植物医生计划计划募资9.98亿元,用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生产基地技术改造、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资源分配合理。
植物医生用4300家门店筑起的护城河,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壁垒,成为国货美妆的标杆,有望摘得“单品牌店第一股”,走出国货美妆“上市即巅峰”的怪圈。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文转自: 周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