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王润石(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 源 | 九卦金融圈
1
为什么"硬件堆砌"无法真正满足老年客户需求?
在人口老龄化浪潮汹涌而至的当下,银行网点推行适老化改造已是大势所趋。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适老化实践中误入歧途,陷入思维定式。它们简单地认为,添置几把爱心座椅供老人稍作休憩,张贴几张放大版海报传递信息,配备几台血压计关怀健康,就能摇身一变成为 “老年友好网点”。实则不然,此类浮于表面的 “硬件升级”,不过是 “自以为的好”,完全背离适老化改造的初衷。
适老化的核心,绝非冰冷的硬件堆砌,而是要直击服务本质,以网点人员服务能力的切实提升为基石。中老年客户踏入银行网点,最渴望的并非最先进的智能设备,而是一个能耐心倾听、细致讲解、主动伸出援手的工作人员。唯有网点人员用心用情,设身处地为中老年客户着想,在细微之处洞察真实需求,在业务流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才能为他们提供无可替代的情绪价值。
2
适老化服务升级的三大误区与破解之道
误区一:重 “硬” 轻 “软”,服务主体建设缺位
当前,不少网点将适老化简单等同于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却严重忽视了服务提供者 —— 一线员工的意识与能力培育。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也替代不了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中老年客户面对复杂金融产品、智能电子设备以及快速流程时,内心往往充满焦虑、无助,同时又极力维护自尊心。因此,网点适老化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网点人员服务能力的系统性、深层次进阶。
摒弃 “想当然”,培育 “同理心” :员工培训不能仅局限于操作流程与话术,更要引导员工进行 “角色代入” 与 “情感体验”。借助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甚至邀请老年客户分享真实感受等方式,让员工深入理解中老年人的焦虑与无助。只有当员工感同身受,才能由衷地放慢语速、简化语言、主动询问
突破 “标准化”,迈向 “个性化” :中老年客户需求各异,服务不能仅靠僵化 “标准流程”。员工需练就敏锐的观察力,精准识别客户状态与潜在需求。是初次办理业务的局促不安,对新政策的满腹疑惑,还是单纯想找人倾诉?员工应依据观察结果,灵活调整服务方式与沟通重点,实现 “一人一策” 的贴心关怀。
延伸 “非金融” 服务,拓展服务能力 :中老年客户需求常超越金融交易范畴,他们可能需要帮助操作智能手机、解读通知,甚至仅是倾诉烦恼。网点员工应具备基础 “生活助手” 能力,熟练掌握常用 APP 简易操作指导、常见诈骗手段识别、社区便民信息了解等技能。这些 “举手之劳” 的延伸服务,最能俘获客户信任与好感。
误区二:流程 “冰冷”,细节温情缺失
即便员工满怀服务热忱,若流程设计本身荆棘丛生,再殷切的心意也会被消磨殆尽。当下许多网点服务流程,多着眼于效率与风险管控,对中老年客户特殊需求考量甚少。
流程 “适老再造”,贴心陪伴 :必须全方位重新审视服务环节,从老年客户视角出发优化流程:
预约与等待 :提供电话、现场、子女代约等多种预约方式,设立专属等候区,配备老花镜、放大镜、饮水等设施。利用等候时间,主动提供金融知识小贴士或健康资讯,缓解客户焦虑。
业务办理 :简化填单流程,提供大字版、带填写范例的单据;允许口头申请、员工代填(需客户确认);解释业务时避免专业术语,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关键信息反复确认,确保理解无误。
智能设备引导 :尊重客户选择,不强推自助设备。如需引导,员工要 “一对一、手把手” 陪伴操作,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并提供操作指引小卡片。
雕琢 “关键触点”,传递温度 :那些最能传递温度的细节不容忽视:
进门瞬间 :大堂经理主动热情迎候,一句亲切问候配合自然搀扶(如需),瞬间消弭陌生感。
沟通方式 :称呼亲切,征得同意后用 “叔叔阿姨”;保持眼神交流,身体微微前倾;语速适中,吐字清晰;多用鼓励性语言安抚客户。
特殊时刻 :牢记常客姓氏与喜好,生日送上祝福与热茶;对腿脚不便或独自前来的客户,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协助送至门口或打车。
环境营造 :保持整洁明亮,避免嘈杂;设置清晰、色彩柔和的指示标识;休息区座椅稳固有扶手;提供温水,舒适贴心。
误区三:需求挖掘浅薄,情绪价值断供
中老年客户需求远不止基础的存取款业务。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以及被需要感。银行服务要想真正打动他们,必须超越交易本身,深度挖掘并满足这些深层次的情绪价值诉求。
筑牢安全感防线 :这是金融服务的根基所在。员工需用专业、耐心与透明,驱散他们对资金安全、信息泄露、诈骗风险的阴霾。定期举办反诈讲座、资金安全保管知识沙龙,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用清晰流程彰显保障力度。
营造归属感港湾 :让网点化身他们心之所向的 “社区客厅”。组织非功利性兴趣活动,如养生讲座、书法班、手机摄影入门等,搭建社交桥梁;设立 “老友记” 交流角;员工像老朋友般嘘寒问暖,铭记生活点滴。
点亮价值感灯塔 :中老年人常觉与社会渐行渐远,银行不妨搭建平台,让他们施展余热、分享经验。邀请退休教师、医生开展小型公益分享;组织 “银发智慧” 座谈会,吸纳他们对服务的建议并反馈致谢,使其感受被重视。
呵护被需要感 :鼓励员工适度 “示弱” 或寻求帮助(非业务层面),满足其被尊重与指导的渴望。一句 “阿姨,您毛衣织得真好,能教教我起针吗?” 或 “叔叔,您见多识广,这事您怎么看?”,便能让他们心生满足。
3
银行网点适老化服务自查清单
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非 “硬件达标” 或 “流程优化” 这般简单,而是一场服务理念的深度革新浪潮,关键在人的觉醒与能力的跃升。唯有摒弃 “自以为的好”,俯下身、沉下心,用眼睛洞察,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受中老年客户的情感脉动,才能将真情实感注入服务的每一寸肌理。
当网点员工从机械的执行者化身充满同理心的 “知心人”;当服务流程脱去冰冷外衣,成为饱含关怀的 “暖心路”;当银行网点既能满足金融需求,又能源源不断提供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与被需要感时,适老化改造的精髓 —— 以心换心、用爱服务,便得以完美诠释。
这爱,就是最高级、最恒久、最直抵人心的 “无障碍设施助力”,中小商业银行便能在商海竞争中,斩获中老年客户的深度信赖与长久陪伴,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