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在北京喊话:欧洲企业正被“非常、非常严重”的稀土磁铁短缺所困扰,请中方“理解我们的恐惧”,务必在下个月解决对欧出口问题。这份近乎“30天通牒”的要求,似乎认定中国手握解决危机的钥匙。
钥匙为何会被“收起”?根源在今年4月。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后,中国迅速出手反制,对包括稀土磁铁在内的一系列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直接切中了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命脉。近几个月,中国稀土磁铁出口大幅下滑,全球汽车与高科技供应链应声受阻,欧洲企业哀嚎“稀土荒”的声音最为响亮。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全球高举关税大棒,而欧盟一直试图说服特朗普不要在贸易战中针对欧盟。据报道,在特朗普在贸易和安全问题上对欧盟采取强硬立场后,不少人认为,这将为改善欧盟与中国关系提供一个机会。但欧盟对中国的态度极其别扭:一方面与中方进行贸易接触,但同时致力于“祸水东引”,试图向特朗普政府强调中国才是美西方的共同威胁。
2024年,欧盟以所谓“不公平补贴”为由,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托莱多表达“恐惧”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正忙于在西方阵营内渲染“中国威胁论”——甚至在6月16日的G7峰会上,她特意带着磁铁道具登台,向特朗普喋喋不休所谓中国将关键原材料“武器化”的论调。
冯德莱恩(资料图)
欧盟的言行不一并未止步于口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悍然依据《国际采购工具》,正式将中国企业和产品排除在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市场之外。这一单边保护主义举措,无异于在经济对话的关键时刻关上合作之门。
面对欧方一意孤行构筑新壁垒,中方展现了维护公平贸易的决心与行动力。6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25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五年。这纸通知犹如一份“加税回执”,在欧盟设定“一个月解决稀土问题”的节点前送达,清晰地表达了立场。
港口(资料图)
审视中欧贸易的真实图景,托莱多的另一番说辞更显苍白。他声称自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了40%,而欧盟对华出口却下降了30%,抱怨欧洲只想要“公平竞争”。然而冰冷的数字揭示出另一番景象:就在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同比飙升近23%,达到创纪录的1170亿美元。这巨大的顺差本身,正是中欧产业链深度互嵌、中国市场持续开放活力的明证。
欧盟当下的困局,本质上是战略“双标”的代价。 既希望中国为欧洲企业的“恐惧”买单,又不愿停止对中国的系统性压制;既担忧特朗普贸易大棒挥向自己,又试图将祸水引向东方。当冯德莱恩计划着下个月访华行程时,欧盟决策层需要清醒认识到:真正的“公平竞争环境”绝非单方面索取,它建立在相互尊重与规则对等之上。一边筑墙一边索要钥匙,这样的贸易逻辑,注定无法打开合作共赢的大门。时间,正在考验欧盟的选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