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以文臣身份掌兵,屡败屡战,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为大清王朝去除了肱骨之患,延续了残阳夕照的封建帝国之梦。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才才干卓越,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位高权重者,年轻时却遭受过在新婚当日被待上花轿的新娘悔婚的羞辱。
终身大事,岂能等同儿戏?这位本来已在媒人撮合下,父母接受了聘礼,她本人也心有所属的王姓姑娘,为何却在大喜之日突然变卦呢?
说来话长,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家境还算殷实的地主之家,从小耕读诗书,就是因他的父亲年轻时求功名路途多舛,因此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够位列三甲,博得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含饴弄孙
正是在父亲殷切期望下,曾国藩刻苦攻读,学识渐长。十九岁那年, 他去了衡阳唐氏宗祠,与后来成为恩师的欧阳凝祉萍水相逢,他拜在其门下。曾国藩天资虽不算聪颖,但不耻下问,以勤补拙,处事有礼有分寸,这让欧阳凝祉对这位学生颇为欣赏。
春来秋去,时光荏苒,转眼曾国藩到了成家之龄,欧阳凝祉对自己这位学生终身大事操起了心。
欧阳凝祉独具慧眼,认定自己这位学生未来是国家栋梁之材,日后必会飞黄腾达,出将入相。因此,泛泛之辈入不了他的眼,他选择了一位大户人家的王姓女子。
这一家族在衡阳可谓是钟鸣鼎食,人所共知,为待字闺中的掌上明珠选婿,首要就是看其未来有无成为达官显贵的潜力,因此,最重才名。
娶亲
欧阳凝祉德才兼备,声名远播乡里,他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以及未来仕途的预言,打动了王姓女子的父母,也让女孩动了芳心,于是择吉日,行六礼,有了老师的媒妁之言,再加父母之命,这门亲事就被定下来了。
谁知在此期间,曾国藩参加了几次科举应试,就在亲友们一致看好的情形之下,却屡试不第名落孙山,这不仅给曾国藩本人带来沉重打击,也让闻讯的王家心态产生了动摇。
尤其这位王小姐,更是埋怨父母被媒人一张巧嘴所惑,将自己的终身轻付。
随着迎娶日期的临近,王家悔意渐浓,但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的曾家,却如约在大喜之日摆宴席,邀宾客,领着迎亲队伍,吹吹打打上了门。
曾国藩
没想到的是,王姑娘就在这最后一刻,忽然决意不上轿子,整个迎亲队伍面面相觑,曾国藩更是颜面尽失,尴尬到了极点。
此刻作为媒人,欧阳凝祉心里就如开了锅一般,看到这骑虎难下的场面,他深知难以强求,但曾家台阶难下,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须臾之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找到曾国藩父子商量说:“事已至此,只怪我看错了人。我有一女,年方十八,虽容貌配令郎稍逊,但才德品行俱佳,若蒙不弃,我今日就可做主,将女儿嫁与曾家。”
曾国藩对欧阳小姐并不陌生,他知道这个姑娘知书达理,持家有道,兰心蕙质,品行端庄,既然恩师做主,他便顺水推舟。
于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就在这短短的一刻,他们师生的角色转换成了翁婿,而欧阳姑娘也开启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清朝重臣
一场应急之下的乱点鸳鸯谱,带来的却是琴瑟和谐。婚后欧阳贤惠体贴,处理家中事物料理有方,这给继续寒窗苦读的曾国藩解除了后顾之忧。
黄沙吹尽始见金,是金子总会要发光,果然不久之后,曾国藩金榜题名,从此封将拜侯,仕途进阶,一跃成为朝中要臣。
那些当年曾轻看他的人,看到这一幕,虽后悔不迭,但落花流水花去也,时光岂能倒流?那位王家小姐,后来嫁与一位商人之家,却只做得个二房,不知在她的余生中,曾为当年与一品侯夫人风光无限之运擦肩而过,可有念兹在兹?
欧阳小姐在曾国藩位极人臣以后,也被受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后来又被册封为一品侯夫人,一品侯太夫人。但她从不因为地位的改变,失去谦逊简朴本色,始终勤俭持家,与曾国藩情投意合,互敬互让。
曾国藩严谨的家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妻子的影响。两人的恩爱,也成为子女的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