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朝鲜青壮年纷纷加入了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他们又加入了解放军,跟随着四野一路南下,直至战斗到遥远的南方。到了解放战争末期,四野中的朝鲜族战士人数已超过6万。如果没有任何突发情况,绝大多数人本应参与1955年大规模的授衔仪式,其中一些像方虎山等人也有可能成为开国将军。
然而,所有这些计划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李承晚上台后,依靠美军的支持,频频叫嚣着要“武力北进”。为应对韩军的威胁,金将军紧急组织备战,扩充了朝鲜人民军,迅速建立了四个师团,并以9吨黄金、40吨白银及其他矿石为代价,从苏联换取了三师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的重型坦克,这些坦克在战场上令韩军闻风丧胆。
尽管如此,金将军心中依然没有完全把握。因为在紧急扩编的四个师团中,不少士兵都是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新兵恐怕只能充当边缘角色。因此,谁将成为攻击的先锋成了金将军头痛的问题。他很快想到了四野中那6万多名朝鲜族官兵。只要这些战士能够回到朝鲜参战,人民军的整体战斗力将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于是,朝鲜方面的特使很快前往中国,提出了相关请求。
不久后,四野中的朝鲜族官兵被编成了三个师,分别是164师、166师和独立师。当时,为了支持朝鲜,四野为这三个师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每个师平均拥有轻机枪400余挺,重机枪100多挺,火炮超过100门。可以说,这三个朝鲜族师的装备水准,甚至超出了四野其他主力师的水平。这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朝鲜族师回国后,被改编为第4、第5和第6师团,成为了人民军的核心力量。
当时的韩军,基本由日占时期的伪军和警察部队构成,战斗力与国民党的保安部队相差无几,根本无法与这三支从四野回国的朝鲜族精锐部队抗衡。因此,战争一开始,局势就迅速倾斜。开战仅仅三天,人民军便占领了汉城,并迅速继续向南推进。看到韩军如此脆弱,美国急忙组织了包括十多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场。
然而,刚进入战场的美军遭遇了迎头一击,在大田,24师被人民军重创,师长迪安也成为了俘虏。此后,人民军继续猛攻,战线一度推进至釜山,差点将“联合国军”赶下大海。但由于力量上的悬殊差距,人民军最终不得不转守为攻,节节败退。志愿军入朝后,人民军独立作战的机会减少,但一些优秀的将领,如方虎山和武亭等,仍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能力。
1953年7月末,朝鲜战争终于结束,停战协定签署,持续了三年的战斗画上了句号。最初从四野回国的三个朝鲜族师,此时的总兵力已经不足两万。按理说,战争结束后,这些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勇士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朝鲜族官兵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选择留在朝鲜,而是返回了中国东北。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朝鲜国内的社会风气并不好,很多从中国回来的官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尽管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得到与战功相匹配的待遇,反而被边缘化甚至清洗。战功赫赫的方虎山在战争结束后竟被安排去教书,最后不幸被清洗致死;资历深厚、威望高的武亭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最终因抑郁症去世。方虎山和武亭尚且如此,其他的朝鲜族战士更是遭遇了冷遇。因此,幸存的朝鲜族官兵们最终选择回到中国东北,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