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之中楚国是老牌强国,而北边的赵国不过是后起之秀。无论是从国家综合实力还是军队总数来看,赵国相比于楚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然而强秦在与楚国和赵国会盟之时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公元299年秦国国君与楚国在武关会盟之时,秦国扣押了楚怀王。可是不久之后,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之时,秦国却不敢扣押赵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武关会盟
武关会盟之前,秦国可谓是做足了功课。首先在公元前312年,秦国派出了张仪以割让600里土地诱使楚国和齐国断交。这样一来秦国所忌惮的楚齐联盟就不复存在了。可是让楚怀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并没有从秦国得到任何好处。这样也就使得楚怀王一怒之下派兵攻打秦国,秦楚两国前后发生过丹阳之战,蓝田之战,楚国共计出兵多达几十万人,可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在武关会盟之前秦楚两国就一直处于交战状态。此后武关会盟楚怀王被秦国强行扣押。虽然在公元前297年,楚怀王曾经逃跑,但是山东六国忌惮强秦的压力无一国敢于收留楚怀王。这样一来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抑郁而终。
二、渑池会盟
渑池会盟发生在公元前279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的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秦国为了尽快消灭这一强劲对手,屡次派兵攻打赵国。尽管在战场上秦国占据上风,但是不得不说此时的赵国国正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一时间秦国也无法消灭赵国。所以秦国改变策略,以军事打击为主,以外交为辅,意图一举吞并赵国。在此基础之上,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在秦韩边境的渑池进行会盟。在笔者看来此次会盟可以说是用心险恶,因为这样一来,赵惠文王在会盟之时就会可能有危险。
因此面对秦国的此次邀约,赵惠文王十分的不想去,因为他担心自己成为第2个楚怀王。可是蔺相如廉颇两人却极力建议赵王参加此次会盟,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赵王不参加此次会盟,会让强秦更加得意。最终赵惠王去渑池参加了此次会盟。相比于楚国的毫无准备,赵惠文王参加此次会盟可是做足了准备,蔺相如随同赵王前去,大将廉颇陈兵边境。不仅如此,赵国也做好了赵王被扣押准备。最后秦赵两国绳池会盟在蔺相如的精心布置之下圆满的结束了,赵惠文王也安全回到赵国,赵军也无法有效支援。
综合以上所述,笔者认为武关会盟和渑池会盟结局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和秦赵两国的国力也有关系。武关会盟之前,楚国屡败于秦国。尤其是楚国大败之后,面对秦国的邀约,楚怀王却不听劝,不做任何准备便去会盟,这样也就导致了楚怀王日后悲惨的结局。然而渑池会盟之时,赵国吸取了楚国的教训对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不仅如此,秦国在战场之上虽然占据上风,但是也未对赵国形成特别有效的打击,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赵国在两国会盟之上有着足够的底气和秦国进行对话。此外如果秦王强行扣留赵惠文王,那么他也就必须忌惮不远之处廉颇所率领的大量赵军。因此秦王不可能不顾及个人的安全而强行扣留赵王。故而楚怀王和赵惠文王在和强秦会盟之时会着截然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