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俄罗斯“列宁回归”现象的思考》
(内容出品方:文化软实力)
报告共计:11页
2024年是列宁逝世一百周年。近期,有关列宁的话题再次成为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到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联和后苏联空间不断出现抹黑列宁、推倒列宁纪念碑的情况,其目的是全盘否定苏共和苏联、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股历史虚无主义逆流的直接后果是列宁形象一度被严重抹黑。进人21世纪后,俄罗斯政府着手纠正历史与思想意识领域的混乱局面,史学工作者也做出巨大努力,俄罗斯史学逐渐“回归事实”。在2017年十月革命胜利100百周年、2020年列宁诞辰150周年、20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100周年、2024年列宁逝世 100 周年等“纪念年”中,围绕列宁形象、列宁评价、列宁遗产等问题,俄罗斯学界和媒体展开了广泛深人的讨论,还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这些事实可以证明,在今日的俄罗斯,列宁正在“回归”。俄罗斯学界重新阐释列宁对俄罗斯和世界的历史意义,把社会主义作为俄罗斯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希望,期待俄罗斯与中国对构建国际新秩序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苏联的象征和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的形象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积极、正面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在“去斯大林化”基础上,又掀起了“去列宁化’逆流,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并影响到21世纪初。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对该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据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弗拉季斯拉夫·科库林回忆,苏联时期,列宁代表了国家形象,直到1989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列宁都是“领袖”的正面形象,1991年“8·19”事件后,历史教科书被要求重写,列宁与斯大林均被描述为“暴君”,应承担“共产主义政权所有暴行”责任。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虽然没有像其他后苏联空间国家那样激进但也出现了一些“去苏联化”“去共产主义化”现象:一些用苏共领导人命名的俄罗斯城市恢复了“传统”名称,如,高尔基城改回下诺夫哥罗德市,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列宁画像和著作集被从各级官员办公室中撤走,军队和军校的“列宁屋”改成了休息室或信息室,以列宁命名的学校、工厂也改名。在1992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列宁虽仍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只是与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等党派并列的政党领导人之一,且不再是“热情的革命者”,而是“偏执狂”@。当时,一个“新”政治概念,即“极权主义”@开始在俄罗斯传播,与列宁相关的历史被加上了“血腥、极权”等标签。1996年新西伯利亚出版的一本大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将“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等同起来,还把列宁描述成以“夺取政权”为唯一目的的“狂热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