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清末名臣,随着地位的提高,受到当时不少文人的美化。再加上当时的文人大多是他的弟子,对他的评价自然是值得称道的。事实上,曾国藩刚考进士、进入翰林院工作时,是一个身无分文、负债累累的穷光蛋。
当时身在京城的曾国藩,除了家人的经济支持外,更多地依靠借钱生活。面对艰难的生活,曾国藩不得不想到一个冠冕堂皇的赚钱方式:众筹!
01 我在北京已经活不下去了
1838年5月,即道光十八年,京城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但在翰林院实习的曾国藩却无心欣赏京城的美景。此时的他身无分文。
由于他没有钱贿赂官员,他的实习期就被无故延长。他是偌大的国子监里仅存的实习生。
虽然我在天下文人云集的翰林院工作,但作为实习生,我根本拿不到工资,所有吃住都得自己付。
他远离湖南老家,远水不能解渴。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好抛开学者的礼貌,无耻地去银行借高利贷。
让曾国藩没想到的是,庄家根本看不上穷困潦倒的翰林。原来银行借钱有自己的规定,必须用自己的工资作为抵押。但曾国藩这个实习生,根本没有工资卡,能拿什么房贷呢?当然,没有抵押贷款。如果部长担保,银行就可以借钱给他。但此时的曾国藩并不擅长社交。他能向谁寻求保证呢?谁愿意为他作担保?
再这样下去,你会饿死的!曾国藩心情十分郁闷。最后只好向京城湖南同胞借钱,连夜请假回老家谋划。
02 通过众筹赚钱
在回家乡的路上,曾国藩想到了一个赚钱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不被别人瞧不起,还可以让自己听起来冠冕堂皇。按照当时的风俗,如果有人中了科举或进士,就要请客吃饭,也称为宴席。如今,他不仅被选进了翰林院,将来还要在京城做官,所以他去当学生也是天经地义的。
曾国藩虽然痛恨这种风气,但他确实缺钱。他安慰自己:“等我条件好转,当了官,我就会感谢邻居。”
回乡后,曾国藩完全隐藏了对京城的不满,而是以一种非常光荣、高调的方式回到了家乡。
进京做官,衣锦还乡,在信息有限的时代,家乡的人看到翰林公回来,自然是欢迎他,奉承他。大家都希望他以后能够帮助自己,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在政府面前说一句好话。
曾国藩虽然很骄傲,但也很谦虚地到处应酬。为了在回京前筹足足够的银子,曾国藩不仅挨家挨户走访亲友,还拜访家乡的官员和名人。当然,家乡人除了热情之外,还想认识这位流连京城的翰林。美餐美酒之后,他们也不会让他空手而去。多则五十两,少则五两银子。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拒绝,每次都发誓将来一定会报答他的恩情。在众筹过程中,曾国藩还发现,地方官员和商人捐出的钱比亲戚朋友多了好几倍。因此,在即将回京时,曾国藩将目光集中在官员和商人身上。
当然,这些人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将来曾国藩真的当了大官,对他们来说可能确实有帮助,所以他们可以拿来当投资。
整个假期,曾国藩几乎走遍了家乡周边的所有县州。他用了100多天的时间走了1000多公里,众筹了2000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60万人民币。当时就够买30多亩良田了。
03股东全部升职发财
正是拿着这笔钱,曾国藩回到京城后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活动,并跻身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穆章阿。
再加上曾国藩本身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就引起了道光皇帝的注意。在翰林院坐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晋升四品,直接成为翰林院尚书。成为五品京官,进入朝廷。中层管理人员队伍。
1852年,42岁的曾国藩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部尚书后,奉命前往江西主持乡试。途中,母亲突然病逝,他回到家乡丁友。此时正值太平军叛乱,朝廷下圣旨,调曾国藩到长沙主持团训,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
此时的曾国藩急需大批人才和湘勇,于是他动员家乡帮助过他的长辈参军。
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湘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曾国藩依然未能阻止。还指示弟弟曾国荃,城破后三天内允许官兵随意掠夺。
这或许是曾国藩报答帮助过他的人的方式。
另外,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因立下大功,被封为侯爵、宰相。在曾国藩的推荐下,仅他的家乡湘乡县就一下子多了2000名二品官绅,其中不乏在当地显赫的人物。
这不能不说,参与曾国藩众筹的人都获得了高回报。 (图为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