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宋代的庆祝活动是圣节的进一步深化,是控制当时臣民精神境界的有效手段。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几乎所有的皇帝和一些皇后、皇后都有神圣的节日。它详细记载了宋代皇帝设立圣节的情况,有些圣节后来被更名:建隆元年,大臣们请求将2月16日定为长春节(此为宋太祖的圣节) )。
一、宋代祭祀节日的设立
太宗定10月7日为干明节,后改为寿宁节。真宗将12月2日定为承天节。仁宗定4月14日为乾元节,太后初八为长宁节。英宗把正月初三定为万寿节。神宗定熙宁元年4月10日为通天节。哲宗即位,下旨农历七月十六为昆城节。总理,请把12月8日定为端午节。哲宗本来是为了避奚祖的忌讳而在七日出生的,所以就在第二天出生了。徽宗定10月10日为天宁节。钦宗靖康元年4月13日,太宰徐初仁等邀他庆乾隆节。
建炎帝元年五月,大臣们请求将5月21日定为天神节。孝宗定10月22日为端午节。光宗定9月4日为崇明节。宁宗定10月19日为天佑节,改为瑞庆节。理宗定5月5日为天机节。杜宗定4月9日为千惠节。
应公定9月28日为天瑞节。也可见,在整个宋代,将生日定为圣日已成为帝王们的习俗。到了南宋末年,由于蒙古人南下,后面的皇帝似乎都因为太年轻而还没来得及建立这个制度就已经退位或去世了。
二、宋代节日的设立
宋朝的庆祝活动是按《宋史》中的“祝庆节”记载的。只是到了宋真宗、徽宗时期,节日的设置越来越多,制度也逐渐形成。南宋基本上继承了北宋的节日。 《宋史》卷112明确记载:“诸种庆典,古无起源,真宗以后才有”。真宗时期共设立了五个节日,即天庆节、天贲节、先天节、降生节、天启节。
魏华贤老师明确界定了“节日”的概念,“节日是由统治者(皇帝)发起的,发起的原因是各种不同重要性的政治事件,每个节日都有其相应的庆祝活动”。因此,“庆”是宋代特有的节日形式。该节日的设立正值宋真宗、宋徽宗两朝的两个关键时期。真宗在模仿圣节的基础上创造了这个节日。徽宗时期,又设立了六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圣节、节日的礼仪,进一步促进了宋代官方节日的发展。
三、宋代节日庆典的发展
1. 神圣的节日和庆祝活动逐渐制度化
我们从宋代官方法律文件规定的节日制度来考察宋代的神圣节日和庆祝活动,发现宋代的法定节日在整个节日制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魏华贤老师认为,“我们对各级官员对不同节日的态度进行了辅助考察,圣节当地固定的贡品就是有力的证据。从唐代宗开始,圣节地方贡品就成为了有力的证据。”到了宋代,地方贡品正式确定,必须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因此,一方面,祭祀活动在宋代得到发展和成熟,这也使得宋代皇帝能够在实践中借鉴祭祀活动的创造过程和作用,创造出精心制作的节日。可以说,节日是圣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实现“礼为百姓”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朝廷控制臣民精神生活的有效手段。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功能,朝廷正式将圣节、节庆纳入礼的范围,成为治理天下的法定礼仪。也成为宋朝皇帝加强皇帝权威或处理危机事件的有力工具。
2、节日庆典制度化的理论基础研究
其实,在礼制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原则是儒家特别强调且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人情的考虑。先秦文献中对于“以情备礼”、“以情立文”的原则有很多记载,如《礼记问丧》:“此孝子之志,乃实”。人情礼经,不从天上来,不从地里来,只是人情而已。”
又如《房记》云:“礼,是凝结人感情的规章制度,谓之民格”。 《丧服四制》云:“丧服有四制,因应四时而变。仁、理、节、威,皆出于人情”。司马迁在《史记礼记》开篇中也阐述了这一道理:“观三代得失,而知人伦而制礼,以人性而制礼。”这个根源仍然存在。”
这表明儒家礼乐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人性制定的。设立礼乐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天地诸神,建立社会伦理和法律,使人性情正直,统御万物。
3. 节日和庆祝活动制度化的成果
后世统治者在继承儒家统治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儒家制定的相关礼仪文化。他们参考先秦古代礼仪进行适当的修改和修订,最终制定了适合自己王朝的礼仪规范。
例如,北宋初期,宋神宗组织编纂了祭祀礼制等大型礼制。后期,宋徽宗继续对北宋礼制进行大规模建设。这一时期,郑居中奉命编撰了《政和五礼》,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礼仪成就。 《序》在谈到礼节的作用时,也说:“礼,是以人伦为基础的节日,用来纠正人们的道德和自卑,确定人性的秩序,教育和改造人。” ”。风俗和谐如广乐,宏大如天地。”
正因为如此,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节日习俗和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种类也大大增加。只有76个法定假日。算上春节假期,宋朝的假期总数达到了124天。天,而唐代的节日只有46天。
4、宋代有关神圣节日和庆典的礼仪
宋代圣节的礼仪活动是圣节的核心部分。正是通过圣节的各种礼仪活动,达到礼仪本身的培养效果,使人人成为君子或有德之人,知道尊卑,建立人伦秩序。展示荣华富贵、震惊外国人等。
具体仪式通常按以下顺序进行:先由礼部、太常寺正式告知朝会时间,然后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神、农神、民间祖先等)。朝臣几乎全民参加,有大臣、枢密使、三司、学士、知知诰、代知、节度使、留侯、观察使、契丹使等,按等级高低,寿数如礼,外国使节纷纷前来。恭喜,第四,礼官宣布宴会正式开始,赐酒三行,宫东门群臣鞠躬表示祝贺(赐寿礼),第五,歌舞演出时,皇帝和大臣们玩得很开心,第六次,给皇帝讲课。希望不要忘记祖先的神圣教诲。
我们以真宗承天节为例,一睹其礼节:皇帝统御长春宫,诸王祝寿,副枢密使、宣徽、三布政使、二出使宰相、二掌军务的使、二留守使、从察使到察使、从二节度使到察使,都是二皇帝亲自任命的察使及以下。每逢生日,仍奉金酒器、银香组合、马匹、袖表。
取消的原因基本相同,那就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和大臣们认为这些自然灾害是上天对皇帝治世失误或过度消费的警告。的社会财富。
结论
总体而言,虽然今天看来毫无根据,但客观上为一些皇帝推行“扶民”政策、奉行节俭思想提供了机会。另外,刚才我们提到了圣节活动期间还有祭祀万物之神的仪式。祭祀活动种类繁多,有郊祭、盛大的集会仪式等,均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目的是弘扬天人关系、尊天的思想。祈求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