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敌人就是黄百韬,关于此人有一个著名的笑话,那就是委员长在他战死后,一咬牙一跺脚,下发了10万金元券的抚恤金,抚恤金的价值只能买上一个烧饼。黄百韬的抚恤金价值很低,但黄百韬的军团装备不错,有资格被当作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强敌。
黄百韬统帅的第七军团下辖第63军、64军、25军、第100军和第44军,第25军是黄百韬起家的部队,其他的部队都是各种因缘际会下划归的,整体实力看起来不弱,但配合上很有问题,被我军当作了第一阶段必须消灭的敌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军团也和黄百韬的出身类似,都是大杂烩。
在讲究地缘关系的民国时期,黄百韬很难说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他出生在天津,从小在直隶省读书(当时很多学校只招收本省人),似乎是北方人;但他的祖籍是广东梅县,黄百韬本人也经常以老广自居,他也受益于老广的身份呢。黄百韬的祖父黄凤山又当过山东曹州总兵,老爹黄宗骏当过淮军统领,而淮军又是北洋军的“爹”,论军事上的渊源他家又是地道的老北洋五色旗。黄百韬早年跟过直系军阀李纯,在当传令兵时被李纯送了一个婢女当老婆,最早的根脚是直系军阀。直系江山不稳后,他又投奔了昔日老师张宗昌,成了直鲁联军的军官。直鲁联军被张学良和委员长这对盟兄弟联手攻击时,黄百韬又投入了国民革命军的怀抱。
在民国的乱局中,黄百韬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在各个阵营中转换自如。他还上过陆军大学,干过陆大毕业生的常见业务——当参谋,他最著名的参谋作品发生在皖南。到1944年,黄百韬终于成了领兵数万的军头,成了25军军长。25军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和东北军、中央军、川军都有渊源。委员长整军时,25军一度被变成了25师,尽管后来又变成了25军,25军的人员编制也只是23124人,分为第40、108、148旅三个旅。25军人数少,但火力不弱,在黄百韬因为带队冲锋荣升为第七军团司令后更是得到了加强,力图要压倒其他部队,尤其是第100军。
25军装备的主要轻重武器是中型迫击炮55门、野炮12门、山炮24门、轻机枪643挺、重机枪117挺、60迫击炮108门、枪掷弹筒695支、火箭筒18支。25军是黄百韬的嫡系,但人员和装备比不上第100军。第100军的军长可是李天霞,那个敢坑张灵甫的男人。第100军也是三个旅的编制(第19、44、63旅),但兵力达到了31800人。
第100军的主要装备是:轻机枪794挺、重机枪163挺、60迫击炮198门、枪掷弹筒376支、信号枪41支、火箭筒62支中型迫击炮59门、步兵炮8门、战防炮16门、山炮35门,比第25军稍强。黄百韬为了给自己的嫡系增加装备,悍然夺走了配属给第3快速纵队(伞兵)的4门榴弹炮,12门重迫击炮和部分中迫击炮。第100军本来就因为“发配给”黄百韬不满,自认是中央军变成了杂牌军,看到黄百韬又明目张胆地分嫡庶,就更加没有作战意愿,得到了“装备最好、战力最弱”的评价。
黄百韬下属的第63军、64军原来是余汉谋的粤军部队,它们是中央化粤军。粤军部队装备本身就很好,63军还装备了轻机枪650挺、重机枪106挺、60迫击炮111门、中型迫击炮46门、山炮12门,也是黄百韬看重的部队。川军出身的44军装备较差,重武器只有中型迫击炮58门,拜老长官刘湘所赐,它的轻重机枪装备很足(轻机枪604挺、重机枪101挺),可以和其他兄弟部队抗衡。
黄百韬本人是杂牌出身,经历复杂,不受其他的同僚待见。它的部队也是杂牌和中央军的混合,在配合上有不少问题,因此被我军当成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击的重点。黄百韬下属的部队也因此被全歼,第25军、100军、64军都在碾庄团灭,第44军在陈官庄被消灭,第63军在江苏窑湾被全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因此宣告结束。